(乐评人 徐尧)一句话点评:对于已经年过花甲的郑京和来说,这样的一个夜晚却注定让许多乐迷失眠。
65岁的郑京和上周五第一次来到国家大剧院演出,此前她的艺术生涯对于大多数中国乐迷来说只是存在于书本与唱片中的一段传奇。近年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在国内的音乐厅里登台献艺已经不稀奇,然而当人们听过了帕尔曼、祖克曼、安妮·索菲·穆特乃至年轻一辈的瓦季姆·列宾、文格洛夫与泰茨拉夫之后,当与巨星面对面的激动之情逐渐消散,心中均难免有些失望:那些曾经在弓弦之上无所不能的演奏大师,却在北京的音乐会现场失误频频。小提琴家的艺术生命远远短于钢琴家,而且演奏状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听到一场真正完美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对于已经年过花甲的郑京和来说,这样的一个夜晚却注定让许多乐迷失眠。两年前,她在因手指受伤而阔别舞台六年之后突然宣布以独奏家的身份复出,并在韩国现场演奏了巴赫的六部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立即引发了轰动。无缘在郑京和最风华正茂的年纪一睹其风采的中国乐迷此次却很幸运,得以在两年后亲眼目睹这段仍在续写着的传奇。
18日晚的音乐会,郑京和以出人意料的慢热开始,贝多芬“春天”奏鸣曲的第一句就因为左手的失误而被迫中断,重新开始后也依然恍若梦游,听者也难免在台下如坐针毡。据说小提琴家当天下午走台时就频频出现失误,甚至还因翻谱员的失误而大发雷霆。笔者不禁开始担心她接下来是否还会维系这样的状态。接下来的格里格第三号奏鸣曲被她演奏得中规中矩,相对僵硬的音乐线条也令这首旋律极为优美的奏鸣曲无法打动听者。然而下半场她在演奏莫扎特与弗兰克的奏鸣曲时出乎意料的精湛表现,足以让人彻底忘掉上半场的平庸。
莫扎特的K.379是笔者最喜爱的小提琴奏鸣曲之一,它与莫扎特绝大多数奏鸣曲有着极大的区别:这首只有两个乐章的奏鸣曲并没有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成分,却有着类似于贝多芬作品那般强烈的感情表达。另外,第二乐章回旋曲末段独奏小提琴大段的拨弦演奏在作曲家的创作生涯里绝无仅有。郑京和此时已经彻底摆脱了上半场的低迷表现,她的音乐质朴而纯真,毫无煽情成分地流淌。这也许是笔者听过的对该作品最为精湛的演绎之一。
塞萨尔·弗兰克的奏鸣曲是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这部作品也是郑京和数十年来的拿手好戏之一。她的表现已经远远超过了谱面上原本已经十分复杂的音乐记号,然而最重要的是所有的音乐都是自然而然,丝毫不显做作。演奏家也显然为自己的表现以及现场观众的热情感染,以不喜欢加演而出名的她竟然连续加演了三首:舒伯特小提琴与钢琴回旋曲,D.895;克莱斯勒《爱之喜悦》与埃尔加《爱的致意》。在演奏《爱的致意》时,郑京和特意转向了身后,向音乐厅每一个角落的观众用眼神致意,这也成为了全场音乐会最为感人的一个时刻。
公平地说,65岁的年纪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小提琴家的黄金年龄——大多数人在40大关之前就已经出现演奏技能退化的迹象了。郑京和的双手技术均难以与其黄金时期相提并论:尽管右手制造出的音色仍然柔美细腻,双音也控制得很好,但细节上已经不起太多推敲;左手的问题则相对明显一些,整场演出中她的音准都不够稳定。然而以其年龄来论,这样的表现已经远远超过笔者的预期了。纯技术层面上的瑕疵完全可以抛之脑后,郑京和深厚的音乐底蕴从每一个乐句中都浓烈地散发出来,她与钢琴合作者之间天衣无缝的配合更展现出其出众的室内乐修养——她甚至配得上国家大剧院海报上巨大的“女皇归来”的称号——在这个已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音乐界,只有这样的演奏家才能配得上桂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