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漂泊的荷兰人》带来又一次歌剧大片的享受

再次登陆大剧院 国际明星加盟

北京青年报

(记者 伦兵)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主题是关于“救赎”,这也是西方歌剧乃至人类感情的终极问题,也许这样宏大的命题对于看惯了歌舞升平与小情小调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有些不适应。殊不知,如果没有了“救赎”这悲天悯人的大情怀,瓦格纳的音乐和天才导演强卡洛的视觉处理就没有了章法,就完全变成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了。

去年4月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开幕演出,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曾经震撼了现场观众,强卡洛运用电影手法把一部“鬼船”的传说演绎得荡气回肠,巨大的荷兰渔船,浩瀚的海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月25日在国家大剧院再次推出《漂泊的荷兰人》,并请来国际著名演唱瓦格纳作品的歌唱家和中国歌唱家分别演绎剧中的主要角色,对于去年未能一睹“荷兰人”风采的观众,这一轮将是再一次歌剧大片的艺术享受。

瓦格纳歌剧欣赏启蒙剧之一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只有若干年前在上海大剧院由汤沐海指挥演出过一版《漂泊的荷兰人》,国家大剧院版的《漂泊的荷兰人》是北京观众第一次看到。瓦格纳的作品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却是等待了太久,所以,去年当国家大剧院演出《漂泊的荷兰人》的时候,引起了一片关注。

据介绍,《漂泊的荷兰人》的故事来源于“鬼船”的传说。早在1834年,瓦格纳便读过海涅写的《赫伦·冯·施纳贝洛夫斯基先生回忆录摘要》,是海涅恢复了这个失传已久的“鬼船”传说。从韦伯以来,尘世与神界的冲突一直是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典型主题。人类充满着爱,信赖地与神界交往,但这种交往最终以悲剧结束,这完全符合浪漫主义的传统。

这是一部关于“救赎”主题的歌剧,歌剧描写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着一艘红帆黑桅的阴森可怖的船,船长荷兰人由于受到魔鬼的诅咒,穷其一生都要在海上流浪,每隔七年才能上岸一次,只有遇到一位真心爱他并肯为他牺牲的女人,他的流浪生涯才可能终止。又一个七年的轮回开始了,荷兰人在挪威海岸靠岸。挪威船长达兰德美丽善良的女儿珊塔从小就听说荷兰人的传说,一直对他充满同情并产生了爱意,她坚信可以给予荷兰人不朽的爱情从而使他获得救赎。但是,还有一个名叫艾瑞克的青年也钟情于珊塔。碰巧有一天,当他对着珊塔倾诉自己的爱情时,被荷兰人听见,忧伤而绝望的荷兰人想到自己这次又必将遭人抛弃,于是决然而去。珊塔急忙追赶,她挣脱了众人,跑到海边的悬崖,纵身跳入海中。荷兰人的船沉了下去,海水涌起了高高的浪潮。

《漂泊的荷兰人》在音乐上对于瓦格纳的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并不属于瓦格纳“乐剧”风格,而属于“浪漫主义剧”。那个时候的瓦格纳已经开始对歌剧的创作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音乐规划,在《漂泊的荷兰人》中有着发展的影子,这也是人们为什么总用《漂泊的荷兰人》作为瓦格纳歌剧欣赏启蒙的原因之一。

国际唱将加盟荷兰人

新一轮《漂泊的荷兰人》除了将延续大剧院一贯的精良制作外,在演员阵容的筛选上也精益求精。在世界歌剧界,能够驾驭瓦格纳作品的歌剧演员可谓“凤毛麟角”,而此次大剧院盛邀的各位主演各个堪称演绎德奥歌剧的“行家里手”。在本轮演出中,来自拉脱维亚的男中低音伊吉尔·斯林斯将与在上一轮演出中大放异彩的德国英雄男中音托马斯·卡则里分别饰演荷兰人一角;而为爱奋不顾身的深情少女珊塔则依旧由丹麦女高音歌唱家伊娃·约翰森与中国歌剧演员孙秀苇演绎;挪威船长则由常驻维也纳歌剧院的男低音弗朗茨·豪拉塔与中国青年歌唱家张文巍饰演;而荷兰人的“情敌”、年轻猎人艾瑞克则由近几年在国际歌剧舞台上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澳大利亚男高音尼科莱·安德烈·舒考夫与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联袂演出;珊塔的保姆、善良而悲悯的玛丽一角则由张秋林一人完成。

托马斯·卡则里用爆发力极强的歌声与演技征服了挑剔的观众。而新登上“荷兰人”大船的伊吉尔·斯林斯则是一位在德奥歌剧界久负盛名的杰出演员,他不仅是米兰斯卡拉、纽约大都会等世界诸多知名歌剧院的座上宾,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演绎瓦格纳作品的经验,《漂泊的荷兰人》、《莱茵的黄金》等都是他履历表上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在大剧院版《罗恩格林》中饰演过拉蒙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著名唱将的加盟使得今年的《漂泊的荷兰人》比去年的阵容更为强大。

去年亮相即受众多好评

《漂泊的荷兰人》去年4月在国家大剧院亮相后就引起了轰动,众多艺术家慕名前来观看,电影大片式的布景,恢宏的音乐和歌唱家们的精彩演唱,曾经让很多观众感叹:“不敢相信国家大剧院能够在成立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制作出一部高水准的瓦格纳歌剧!”

歌唱家刘欢去年看了《漂泊的荷兰人》后说:“真没想到大剧院第一次制作瓦格纳的歌剧就能做得这么棒!尤其我没想到大剧院合唱团的男声合唱效果如此出色,这样的音色与国外名团相比,丝毫不逊色!”著名作曲家张千一以“精彩”和“震撼”来概括他看了这部戏的感受。著名舞台剧导演王延松说:“大剧院版《漂泊的荷兰人》真是太棒了!无愧于‘大剧院出品’。这部歌剧的主题是关于‘救赎’,这也是西方歌剧乃至人类感情的终极问题,也许这样宏大的命题对于看惯了歌舞升平与小情小调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有些不适应。殊不知,如果没有了‘救赎’这悲天悯人的大情怀,瓦格纳的音乐和天才导演强卡洛的视觉处理就没有了章法,就完全变成看热闹,而不是看门道了。”

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去年看完这部戏也兴奋地说:“这部歌剧是我看过的‘大剧院制作’中,我认为最优秀的、最高级的剧目。该剧具有深刻思想性,这与舞美技术的发展、导演的创作理念、剧院的制作实力是分不开的。如今的效果放在19世纪是不可能实现的,歌剧是综合艺术,本剧的舞美给观众很好的视觉体验。该剧能使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对于培养观众对歌剧的兴趣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