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专题

出品:国家大剧院
  制作:国家大剧院
  作曲:理查德·瓦格纳
  脚本:理查德·瓦格纳,根据海因里希·海涅《史纳贝勒渥普斯基先生的回忆》改编

一艘永不靠岸的幽灵之船,一段注定漂泊的命运之旅。当狂风暴雨都已经历,真爱却在那瞬间来临。《漂泊的荷兰人》是瓦格纳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时期的第一部歌剧代表作,也是他向“乐剧”迈出的第一步。瓦格纳根据自己在海上遭遇暴风雨的真实经历并结合流传已久的北欧传说,创作出了这部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神话史诗作品,该剧的音乐与歌词均由他本人独立创作完成。《漂泊的荷兰人》因其阴郁迷幻的色彩中掺杂着偶尔流露出的轻松优雅格调,人声与管弦乐完美融合的创作手法,爱情与命运交织的情节冲突,牺牲与拯救的深邃哲学命题,使得自问世之日起便成为了瓦格纳作品中制作及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
  大剧院版《漂泊的荷兰人》曾作为“2012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开幕大戏以及大剧院制作的第一部瓦格纳歌剧,在去年的演出中收获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与强烈社会反响。今年是瓦格纳诞辰200周年,国家大剧院用这部作品来纪念这位艺术巨人。
  《漂泊的荷兰人》秉承着国家大剧院所一贯坚持的集结世界顶级艺术人才的国际化先进创作理念,主创团队沿用以天才歌剧导演强卡洛为核心的黄金班底,剧中全部主要角色皆特邀有着丰富演绎德奥歌剧演出经验的优秀艺术家加盟演唱,舞台呈现方面则运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堪比3D魔幻史诗大片的壮观效果:阴森恐怖的幽灵船,薄纱、丝绸与12块大幅投影幕布结合高科技手段的巧妙运用,逼真表现出大海上波涛汹涌、狂风肆虐的场面,结合着大气磅礴的音乐,散发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荷兰人那天涯孤旅漂泊的凄惶、永无故乡的绝望,以及最终经受纯洁爱情救赎后一切动荡与苦难烟消云散的悲悯与平静。

茫茫大海上漂泊着一艘红帆黑桅的阴森可怖的船,船长荷兰人由于受到魔鬼的诅咒,穷其一生都要在海上流浪,每隔七年才能上岸一次,只有遇到一位真心爱他并肯为他牺牲的女人,他的流浪生涯才可能终止。
  又一个七年的轮回开始了,荷兰人在挪威海岸靠岸。挪威船长达兰德美丽善良的女儿珊塔从小就听说荷兰人的传说,一直对他充满同情并产生了爱意,她坚信可以给予荷兰人不朽的爱情从而使他获得救赎。但是,还有一个名叫艾瑞克的青年也钟情于珊塔,碰巧有一天当他对着珊塔倾诉自己的爱情时,被荷兰人听见,忧伤而绝望的荷兰人想到自己这次必又将遭人抛弃,于是决然而去。珊塔急忙追赶,她挣脱了众人,跑到海边的悬崖,纵身跳入海中。荷兰人的船沉了下去,海水涌起了高浪……

序曲   
  
《漂泊的荷兰人》序曲是瓦格纳管弦乐中的瑰宝,是瓦格纳早期歌剧中最著名的篇章,也是上演最为频繁的歌剧序曲之一。
  歌剧中的乐思在序曲中均有所体现,急流翻滚的大海咆哮的风浪被弦乐组描绘得栩栩如生,荷兰人漂泊的船只则在圆号的隐隐吹奏中从远方驶来,英国管吹奏的美妙而深情的旋律则源自第二幕里美丽少女珊塔。歌剧的故事脉络也和序曲的进行过程暗中吻合,短短十二分钟的序曲,却高度凝练了歌剧梗概。年轻的瓦格纳放弃了时髦浮华的风格,而用德国浪漫主义的传奇故事统领创作,《漂泊的荷兰人》是他转向“整体艺术”的开端。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序曲是瓦格纳在写完全剧以后才创作的,所以能够精炼出全剧的精髓,用交响曲一样的魄力展开丰富的戏剧变化。
  第一幕
  舵手之歌——“遥远的大海上的暴风雨”
  
故事刚刚开始不久,挪威船上的水手们为了躲避海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暂时驶进挪威南部的峡湾海港中避难,待风雨过后再出发。只剩下船上的舵手孤零零地在甲板上。他为了打发时间,同时也避免自己打瞌睡,独自唱起思念家乡情人的短歌。这是一首男高音的美妙旋律,歌声里有他美妙的姑娘,以及他希望借助南风尽快回到家乡的期望。突如其来的巨浪又让船显得颠簸不堪,一阵猛烈的管弦乐和定音鼓的敲击就是模拟这一场景。舵手四处查看,没有发现船有损伤,于是高兴地继续唱歌,倾诉着自己在遥远的地方依然思念着姑娘,并希望姑娘祈求南风把自己尽快送回故乡,以送上金色的指环表达自己的倾慕。但没多久,舵手就渐渐进入梦乡,音乐随之沉寂。
  荷兰人的咏叹调——“期限已到,七年又过去了”
  
所有的瓦格纳男中低音都将这段荷兰人的咏叹调视若珍宝。阴郁的气氛实际上宣告了这段咏叹调的特别。大提琴、大管和大号联手营造出恐怖的气氛,渲染了幽灵船停妥后荷兰船长亮相的那一瞬间。男中低音歌唱家用低沉的歌声感叹自己的命运,虽然他曾尝试以自杀或是将船开向礁石猛力撞击,但都达不到解脱的效果,因为上天所赐予他的,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长期折磨,他何尝不希望能够找到一位真心爱他的女子。随之他的歌咏转向激昂,在海上已经漂流了许多个七年,他早就不抱任何希望,现在他只祈求永恒的毁灭。
  第二幕
  
纺纱合唱
  
如果说第一幕以水手们的简短合唱那孔武有力的男性雄风开始,那第二幕的开篇则显得静谧和温柔。村庄的女孩子们齐聚到达兰德船长家中,忙着纺纱织布,一派安详而忙碌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女声合唱就显得恰到好处,小提琴齐奏模仿纱布织机的韵律,具有德国民谣风格合唱与其交相辉映,内容也和第一幕的水手呼应,叙说了姑娘们思念自己的情郎,希望远在海洋上漂流的情郎早日回到自己身边。两个声部的合唱并不复杂,但效果却感人至深。
  这一段合唱的线索人物是奶妈玛丽,她带领姑娘们织布,同时她和珊塔的对唱也引发了下面的剧情:珊塔看着墙上的画,独自唱出一段在《序曲》中就出现过的美妙旋律,引来玛丽的劝慰,让她不要孩子气似的为一幅画而多愁善感。姑娘们的合唱继续,话题却转移到了珊塔身上,既嘲讽她面对一幅画坠入情网,又预言了猎人艾瑞克可能会因此而受伤害。
  珊塔的叙事曲
  
对于奶妈玛丽和姑娘们的话,珊塔自然是不服气的,她将冷静地慢慢唱出一段《叙事曲》,告诉大家有关荷兰船长的传说故事。音乐此时突然从轻快的纺纱合唱变为叙事性,序曲中讲述的脉络和第一幕中荷兰人登场时的动机再度出现,音乐惟妙惟肖地展现出荷兰人被上天诅咒必须在海上不断漂泊的痛楚。珊塔在叙事曲里唱到,每七年荷兰人才有一次上岸机会,其余时间都在大海上漂泊,弦乐组轻柔地伴奏突出珊塔的叙述,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在不同段落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奏出的,仿佛就是大海上的波涛。伴随着圣洁的救赎旋律,珊塔庄严地宣告,如果他遇见一位真心爱他的女子,诅咒将会解除,而这段在《序曲》里就出现过的美妙圣洁的旋律此时也才揭开谜底。
  珊塔愈唱愈投入,第二段反复的时候,姑娘们也在圣洁的旋律后加入合唱,令气氛更加感人,荷兰人的动机再现,珊塔最后竟当众宣布:她就是那位解救荷兰船长不幸命运的女子!众人一听,大为吃惊。
  珊塔和荷兰人的二重唱
  
达兰德将荷兰人和女儿珊塔介绍之后,识趣地暂时回避,让他们俩单独交谈。荷兰人与珊塔相互注视了一段时间,两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荷兰人认定珊塔就是他命中的救赎天使,而珊塔也热情地宣告,她将献出永恒的忠贞与爱情,来征服撒旦种在荷兰人身上的恐怖魔咒。这段二重唱从荷兰人低吟的描述开始,随着珊塔的加入,气氛渐进式的上升,不同于问答式的二重唱,珊塔和荷兰人的二重唱始终交织,而救赎动机的再现则象征着明确了两人的爱情契约,随之音乐转向更加光明的氛围,到结束时热烈而高贵,将全剧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第三幕
  
挪威水手合唱
  
第三幕的间奏曲简短快速,似乎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随后歌剧中最著名的合唱段落之一《挪威水手合唱》登场,挪威船上的水手们喝酒作乐,并一起唱出这首著名的合唱:“舵手们,不必再守望”。四声部的男声合唱节奏鲜明,管弦乐的伴奏也采用了丰富的打击乐器和木管乐器。乡下姑娘们不断送上酒和食物,使得这场面更为热闹,姑娘们组成的女声合唱也加入到音乐的进行中,继续向前推进剧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