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 层层铺展显深厚

京华时报

(作者 老许)稍微回想一下,在50后一茬所谓中生代指挥中,蒂勒曼几乎是最后一个成名的。DG公司官网对蒂勒曼早期职业生涯的描述是“艰辛但不可缺少的行军”,真的是十分贴切。他从钢琴伴奏、联合排练、首席排练指导、音乐指导、音乐总监一步步晋升,也许是最后一位经受过完整歌剧院训练洗礼,大红大紫的德国指挥家。11月2日晚,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之后,北京听众在国家大剧院再次亲耳见证了德系顶级指挥与顶尖乐队的表演。

“特里斯坦”成熟严谨

蒂勒曼对音响走向的控制、旋律线条和音乐气息的运作、重音的设置、管乐的发音方式等等显示出强烈的德国风格。同时,他的主观即兴倾向让人难忘,也没有失去成熟严谨的结构意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奏曲”与“爱之死”并不是一个痛彻心扉的演绎,既不夸张,但也绝不苍白,具有了必备的官能冲击。令人难忘的是指挥清晰的整体布局意识,整曲进行了一次井然有序的漫长渐强,并在瓦格纳循环动机中寻找微妙的差异。在“爱之死”每一个小的结构中,他都会完整、清晰地制造一次局部的高点,在转调后再次铺展。历次转调前的高潮都被严格地控制着,绝对不会超越最终的兴奋点。

在唱段“从他体内发出的声音”之前,一大段对特里斯坦的赞美中,德累斯顿那种明亮、矜持、克制的状态十分让我喜爱,在这介乎于“次强”和“次弱”间的幅度中,弦乐内部的分奏一直保持着平衡,纤细明锐的音响时刻透露出清高脱俗的气质。

“布鲁克纳”极其从容

蒂勒曼以宽广的节拍、充分的延音、丰富的残响、赞美诗式的齐奏,构成了一幅经典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画像。蒂勒曼让音响横向地发展,逐步上升、逐步膨胀、逐步壮大,构建出一个无比开阔的音响空间,之后用耐人寻味的三声中部或副部主题再深入其中,制造出二元对话的格局。同样,蒂勒曼因循传统,将柔板乐章视为整部交响曲的中心,缔造了许久未闻的动人效果。他十分熟稔地处理着其中悼歌、牧歌和最后挽歌间的关系。在牧歌式的中板,他精心雕琢乐句,层层铺展,释放出质朴与舒展的动人情态,极其从容,又不滥情,德累斯顿敏锐的弦乐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回应,令人印象无比深刻。

不朽的柔板之后,谐谑曲和终曲仿佛已无足轻重,蒂勒曼的节拍愈加随意,传导着他瞬间的灵感火花。在那壮美、雄浑的尾声中,蒂勒曼以一个缓和的收音终止全曲。蒂勒曼率领他的乐团为北京带来了伟大的布鲁克纳演绎,今年到京的国外乐团最佳音乐会似乎已非他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