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伦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的民族歌剧曾经涌现出众多的经典作品,《洪湖赤卫队》、《江姐》等都脍炙人口,其中的唱段和台词也被不少观众熟记至今。近两年,民族歌剧的创作也有很多人在探索和寻找继承之路,但创作中的作品不甚理想。6月21日,一部原创的民族歌剧《运河谣》将亮相国家大剧院,这也是国家大剧院原创制作的第一部民族歌剧。相比从前,观众的欣赏观念已随时代变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部《运河谣》怎样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该剧导演廖向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歌剧将把民族文化中的写意与现代制作相融合,因为该剧表现的是漂泊流离的运河人,因此在总体把握上将具有写意、流动的风格。”
《运河谣》探讨民族歌剧如何在当代环境中发展
说到民族歌剧,很多人都会想到《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等经典作品,剧中的经典唱段都流传很广。那么现在再做民族歌剧,它的呈现会有什么变化?
廖向红说:“在接受导演《运河谣》之前,我对中国民族歌剧一直很关注,几十年前的一批民族歌剧经典确实让观众心动至今,但是今天我们创作民族歌剧,不可能与当年那些歌剧经典完全一样。现在的观众在观看那个时代的歌剧时,不仅是欣赏歌剧本身,更是在回温当时的经历,这同观众丰富的经历有关。而现代的观众看新创作的民族歌剧会是什么状态?他们看过大片,听过各种类型音乐,视觉和听觉的欣赏经验都比当年更丰富,怎样能够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过去几年,尽管有很多民族歌剧创作演出,去年甚至出现井喷,但很多新创作的民族歌剧不是戏剧不坚实,就是音乐缺乏戏剧性,或是过于注重民族性而缺少时代节奏。因此,我们创作演出《运河谣》也是在探讨民族歌剧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命题。应该说,这一话题还是在探索中。”
《运河谣》注重亲民性
即将上演的《运河谣》以明代大运河的百姓生活为内容,力求讲述船上的百姓从杭州到北京通州所经历的故事。廖向红对记者说:“《运河谣》我们力求做到亲民。过去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西洋歌剧大都是欧洲的,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有点距离的远视。而我们的《运河谣》更希望能走近自己的观众,让观众在放松的心情中融入戏剧故事中。同时,在剧本主题开掘中以人性大爱为主体。《运河谣》就是从杭州乘船的这一群人沿运河航行来到北京通州,这中间发生的爱情故事,为爱而牺牲的故事。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写照,人间关爱无限,宁愿为爱献身,这种结尾不是悲剧,而是浪漫抒情的正剧。从这一点说,是一部当代观众能够理解和喜欢的民族歌剧。”
廖向红告诉记者:“在剧中,凡是在船上生活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彼此关爱,他们是飘落人群在寻找自己的家园,这就是这部戏想要表现的主题。”
《运河谣》总体风格如同水墨画
国家大剧院开业5年来,所创作或制作的歌剧大都以实景为主,虽然有一些现代制作,但一些原创剧大都布景宏大,场面豪华。而《运河谣》的创作者们则不为大制作而大制作,总体风格如同中国写意的水墨画。廖向红告诉记者:“中国民族歌剧也在向世界歌剧现状靠拢,我们在创作之初就提出,整部戏要提炼、写意和充满诗意,给观众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采取提炼放大的做法,让制作与音乐更贴切。舞台美术设计刘杏林对中国绘画和戏曲舞台颇有研究。他提出以中国绘画的写意为主色调,运用大量的留白让舞台具有流动感,让观众感受到运河绵延不断的感觉。因此,舞台上将着重打造一条河、一只船和一座桥,运用中国绘画画卷式的展现,使得观众感受到船的向北行驶,河的碧波粼粼,让观众真正感受到行船走过运河的感觉。”
相关新闻
舞台:一条河 一只船 一座桥支起《运河谣》
民族歌剧《运河谣》讲述明代大运河上,艺人水红莲与书生秦生的爱情故事。由于故事发生在船的行驶过程中,因此给舞美设计和服装设计都增添了难度。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师刘杏林曾获得2009世界舞台设计(WSD2009)金奖,并在国内外为话剧、戏曲等艺术门类担当舞台设计,也曾获得国内许多艺术大奖。刘杏林告诉记者:“《运河谣》的舞美设计希望能有个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美学结构的舞台设计。”
刘杏林向记者介绍说:“《运河谣》是发生在杭州到北京运河的船上的故事,而且船是在不停地行进中的,因此,一条河、一只船和一座桥成为戏中的三个支点,而长卷式的构图将形成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下,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流动感。留白的运用也是我们这个戏的一种风格。歌剧不是纪录片,不可能求全求实。我们准备运用两块投影幕,一块是七米五宽倾斜的,另一块是舞台的布景幕布,倾斜的幕布用顶光和投影制造水的效果,水的画面和水的意境都在这两块幕布上展现。同时,舞台上还有一座‘中性’的桥。所以说是‘中性’的,是因为这座桥一直在那里,无论在江南还是在北京通州,它都是布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服装:比橘红色粉一点,这是今年的流行色
布景采用的是中国绘画的风格,与之匹配的服装将怎样呈现?该剧服装设计师李锐丁对记者说:“为《运河谣》设计服装,我有一些新的体会,那就是用时尚架构民族歌剧。在刘杏林老师设计的中国绘画长卷下,怎样使服装具有相应的风格,我们从现代时尚中寻找到流行的色调,那就是橘红色,比橘红色粉一点,这是今年的流行色,我们运用到了服装中。另外我们也运用了时尚的裁剪和面料,比如网纹的运用,立体的裁剪。我们力求平民的服装不平民化,因为它是讲述老百姓最为朴实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