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历时两年酝酿,与北京市通州区委、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歌剧《运河谣》6月21日至24日将与观众见面,这是大剧院制作的首部以民族唱法为载体的原创民族歌剧。歌剧《运河谣》目前已进入全剧连排阶段。6月7日上午的排练间隙,《运河谣》的主创主演出席了新一轮新闻发布会,作曲家印青、指挥家吕嘉、音乐指导黄小曼介绍了该剧在音乐方面的创作感想和创作亮点,著名歌唱家王宏伟、雷佳现场展示了精彩唱段,同时公布了《运河谣》排练、筹备的最新进展。
印青谱曲缘起大运河:“我为当代中国观众而写”
素有“旋律大师”之称的著名作曲家印青曾创作过《天路》、《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边关军魂》等许多广为传唱的时代经典。此次他担任歌剧《运河谣》的作曲,坦言“从最初听到《运河谣》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因为我的一生与大运河颇有缘份。”印青童年在江苏镇江的运河边长大,小时候经常在运河边玩耍,江苏滨海参军之后又在运河的源头——杭州工作了十几年,期间就经常去运河沿岸采风、收集了大量运河当地民歌。运河对印青而言就像从儿时相伴、从未远离的朋友一样亲切。所以当大剧院邀请他谱写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人文背景的民族歌剧时,印青欣然答应,创作过程也是全情投入、不遗余力,每一段咏叹调中都倾注了真挚的情感。
歌剧《运河谣》与大剧院以往几部原创歌剧的不同在于首次尝试了民族唱法的歌唱形式。民族歌剧创作的最难之处在于如何将西洋的咏叹调、宣叙调与中国民谣相结合,印青认为在技术上要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手法与技巧,在民族感的体现上他会“取其魂、取其神”,不完全追求形似,而更重视神似,将民谣的悠扬和歌剧的张力良好的融合体现,让中国观众听着好听、顺耳。其中,他尤其提到了宣叙调的创作。西洋歌剧的宣叙调往往不太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此次印青在《运河谣》的创作中力图将宣叙调“中国化”、让中国观众觉得顺耳好听,为此特别遵循了中国人所讲究的“一板一眼”、“一板三眼”的语言律动。发布会上印青自信的表示:“我要使《运河谣》的宣叙调也能让观众记住!”他还“得意”的透露,在排练场已经发现了这样的苗头,他走过时,时常听演员们快活的哼着宣叙调。
当现场请印青推荐几段剧中精彩的唱段时,印青推荐了雷佳演唱的“运河谣”、“来生来世把你爱”和王宏伟演唱的“你在哪里啊,红莲”等情感强烈、体现运河儿女气节的咏叹调,这些唱段极具张力,将人物的性格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人间真情和中华民族的大爱精神。值得一提的是,体现全剧主题的合唱“我们是运河的流水”悠扬动听,仿佛千年的运河在诉说着人间的百态;“拉纤歌”、“船工绞盘歌”则荡气回肠、动人心魄;而“彩龙船”和“大豆白米花生”等合唱则充分展现了运河南北的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印青认为写“运河”要有力度和史诗感,体现出气节,而写“谣”必然要亲切好听可以传唱,两者缺一不可。印青表示:“《运河谣》是为中国观众、为当下观众而写的。它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我希望谱写出的是真正具有现代风貌和民族气韵的作品。因为大剧院做的民族歌剧应该有他的标志性和标杆性!”
王宏伟全情投入演绎书生 雷佳称“我就是水红莲”
剧中男女主角扮演者王宏伟与雷佳的现场演唱引人入胜。剧中秦生一曲“你在哪里啊,红莲”出现在剧中水红莲舍己救人、葬身火海之后,王宏伟现场高亢的演唱中,两次High C展示令人叫好,演唱中流露出的饱满的戏剧情感也使人动容。这段难度颇高的咏叹在歌唱技巧和戏剧表现上对任何一个男高音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王宏伟认为除了歌唱技巧,人物刻画得准确和丰富也非常重要,在排练中,王宏伟逐渐走入了人物内心,在第四场中加入的一段音域不高却颇难演绎的咏叹“涛声阵阵拍客船”,把秦生在真爱与大义取舍中的纠结痛苦演绎的丝丝入扣,勾画出更加清晰、饱满的人物形象。
向来被视为知性婉约代表的雷佳,先后在歌剧中出演过英雄“花木兰”和才女“林徽因”这些头上有着光环的女性角色,此次出演的水红莲却是个流浪艺人、一个在运河上讨生活的女子。对此雷佳反倒笑称:“我觉得自己就是水红莲,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却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水红莲这一人物的层次递进丰富,雷佳在排练中为人物为剧情常不由落泪。她说:“只有我投入了200%的感情,观众才能被100%的感动。”现场雷佳一首婉转清亮的“运河谣”唱得动人心弦,“一条运河千年久,涛声浆影岁月流,几多英雄从此出,青山夕照水悠悠”,这首歌作为水红莲的主题旋律多次在剧中出现,字字句句渗透着对运河与生命的回望、憧憬。
为该剧执棒的是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兼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吕嘉,这是他首次指挥民族歌剧。对于这次全新的尝试,吕嘉认为:“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世界级的舞台,推出自己的民族歌剧是势在必行,《运河谣》对大剧院而言将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制作。我本人也一直很想为中国歌剧做些事情,而这部歌剧的音乐动听、优美,我相信中国从此又多了几首经久传唱的好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