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白瀛)初春,国家大剧院地下排练厅时而安静时而喧闹,却不再是导演和演员的天地。来自全国各地的15名舞台技术和管理人员聚在一起,聆听英国皇家歌剧院老师的授课。
这是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共同举办的“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
“简直是另一个世界”
1999年,全球知名的汉堡芭蕾舞团第一次访华演出。当时,北京陈旧的剧场、落后的舞台设施以及混乱的观演秩序令舞团艺术总监约翰·诺伊梅尔万分失望。当他从剧场椅子的破洞中掏出一团棉花时,这位艺术家一怒之下决定“再也不来中国演出了”。
时隔11年,诺伊梅尔再次接到来自中国同行的邀请。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于2010年再次率团来访,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这次演出给我的印象非常好,与第一次相比简直是另一个世界。”诺伊梅尔说,国家大剧院不仅剧场设施完善,工作人员也相当专业。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观众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要靠长期的培养,这其中,剧院本身管理人员的素质非常重要。
“如果管理人员不专业,演出时打手机、说话、提前退场这些现象就比比皆是。观众从一进剧院,到坐到观众席看节目显示出的素质,和剧院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质量非常相关。”陈平说。
培养更精准的思考方式
为了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大剧院启动了2000万元的“高级剧院管理人才培训奖学金”计划,从今年起每年面向全国举办1至3期培训班,5年内培养300至400名剧院管理人才。
据陈平介绍,“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就是该计划第一期项目,由中英两国专家担任讲师,范围涵盖剧目制作、演出运营、舞台技术、市场传播、剧院管理等演艺产业链各个环节。
培训班2月29日开班,为期30天,跨时2个月,第一、二阶段均在国家大剧院,第三阶段学员将赴英国皇家歌剧院。15名学员中,8名来自国家大剧院,7名来自中央芭蕾舞团、国家话剧院、北京人艺、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西安音乐厅。
训练班学员、西安音乐厅舞台技术负责人杨超说,培训班采用的理论授课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的“工作坊”方式特别好,注重实践,很实用。
训练班学员、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统筹组吕平说,“英皇”是个规格很高的剧院,虽然授课内容和国内外大部分戏剧学院都差不多,但她更多获得的是一种更专业、更精准的思考方式。
“比如搭道具,看着简单,像过家家,但这是剧院工作者思考的核心,算错一点,舞美位置不对了,就会影响到演员的走位,影响到导演的指挥,到舞台上就全不对了,所以对精准度的要求非常高,这个练习就是要培养我们这种工作、思维习惯。”她说。
带动社会力量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近年来,北京的演出市场增长迅速。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对北京94家经营性剧场的统计,2011年北京市演出场次共计21075场,同比增长10.37%;观众人数1026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
但另一方面,剧院管理和技术类人才的匮乏却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吴江波说,当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仍然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特别是领军人物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队伍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这与我们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性目标的需要还很不相适应。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说,国家大剧院的“奖学金计划”有利于发挥其平台和资源优势,特别是在着力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同时又熟知演出规律的具有国际高端视野的人才方面,体现了作为演艺行业领军者的风范。
“‘奖学金计划’也向社会传达了一种积极的信号,那就是要带动社会的力量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刘玉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