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从一年几场到一天几场演出 从只有在国外才能欣赏到如今家门口就能看到

名家名团引进经典舞台打擂

见证文化发展 感受精彩生活

北京青年报

(记者 伦兵)北京正努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在文化体制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建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增强了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了集中展示北京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取得的成就,聚焦北京在文化品牌打造、院团转企改制、公共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创新、电影院线发展、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等领域呈现出的新景致,本报推出“见证文化发展 感受精彩生活”系列报道。 

10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享誉世界的俄罗斯著名指挥家捷杰耶夫正在率领着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演出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乐“田园”,与此同时,在五棵松万事达文化体育中心,享誉国际的著名音乐家雅尼则在这里举行他阔别北京15年后的一场演奏会,两个演出地点,两场演出都想欣赏的观众还要费一番心思进行选择。这样的事情近两年在北京频频发生,在今年整个国庆节期间,除了上述讲到的捷杰耶夫和俄罗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与雅尼打起了擂台,还有10月6日拉开帷幕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开幕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夏尔·迪图瓦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和六个合唱团演出马勒的“千人交响曲”等等,而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一个月里还将要迎来里卡尔多·穆蒂、艾森巴赫、尤里·特米尔卡诺夫、埃利亚胡·殷巴尔等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而国家大剧院则在10月里也将迎来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钢琴家穆雷·佩莱西亚和著名的贝嘉芭蕾舞团。这么多名团名家在一个月里集中在北京亮相,这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在15年前恐怕只是一种奢望。北京文化演出市场的日益繁荣,使得北京百姓不用走出国门就能欣赏到世界一流艺术家的高水准的演出,这的确是北京市改革开放促进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成果。 

国外名团名家开阔了北京人的视野 

如果说,北京国际音乐节以名家名团演绎古典名曲为主要内容建立了引进知名乐团到北京演出的职业机制,那么,2007年底建成并开业的国家大剧院则将这一势头更推进一步。连续五年来,仅著名交响乐团在大剧院演出的就有58个,其中不乏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世界一流乐团。北京国际音乐节和国家大剧院成为展示国外一流音乐家和乐团演出的两个重要阵地,而在这两个阵地的带领下,在保利剧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在北京音乐厅,世界著名乐团和音乐家的登台也成为家常便饭,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或乐团在这些音乐厅、剧院演出,北京观众在自己家门口就能看到世界最好的演出。 

名团名家来北京演出的增多,使得北京人的眼界拓宽了,同时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以往名家名团来北京演出要依靠媒体的广泛宣传,于是“大师”和“顶级”的名号满天飞,如今,你不用说这么多的形容词,观众对艺术家的水准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过去提到芭蕾舞演出就想到《天鹅湖》,因为中国观众当时只认《天鹅湖》。前年国家大剧院邀请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演出《曼侬》,同时,世界芭蕾明星塔玛拉·罗霍演出精彩的《堂吉诃德》双人舞,更令北京的芭蕾舞迷大开眼界。以往中国的普通观众对歌剧的了解只有《茶花女》、《卡门》和《图兰朵》。世界著名歌唱家里奥·努奇连续三年来到国家大剧院演出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也打开了观众的眼界,原来世界上不只有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有着强大的魅力。 

引进渠道增多,展示平台多样 

引进渠道的增多,展示平台的多样化,使得北京演出市场出现更多形式的高质量演出,不仅有古典的精品,也有现代的新潮。 

这几年,中山公园音乐堂在有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双重演出市场竞争的挑战中,独辟蹊径,在钢琴和古乐等方面下功夫,邀请了众多国际一流的钢琴家和古乐团,开拓了另一个市场,也开拓了北京观众的眼界,引导观众面对竞争激烈的古典音乐引进市场,合理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会演出,受到广泛的欢迎。 

劣质演出没了市场 

几年前,一到新年前夕,北京新年音乐会的舞台就会出现很多名目繁多的外国乐团,令北京观众头疼的是,这些团都打着“国际一流”的旗号演出新年音乐会,临时拼凑的班底和劣质的演出效果,让许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看后顿觉失望。 

名家名团的频繁演出使北京观众渐渐习惯了欣赏高水准的演出,耳朵越听越尖,眼睛越看标准越高,听惯了一流乐团的演出,看惯了国际一流的芭蕾舞演出,假团和劣质演出开始没有了市场和票房,人们的鉴赏能力也提高了。 

名家名团演出的增多成为这几年北京文化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看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可以看到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已经成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政策解读 

卞祖善(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三大支柱助力名家名团引进 

近几年,国外著名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院和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相继来到北京,使北京演出市场得到极大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人民的文化生活,为在北京建立大都市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文化成就是不可小视的。 

卞祖善告诉记者,应该说,越来越多的名团名家来到北京演出,对于中国的文艺创作和表演,对于观众的艺术欣赏,对于我国文艺理论的研究,都会有正面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全世界的艺术家争相来到北京展示才华,说明北京正在打造国际重要的文化中心,而这一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的打造也得到了国际一流艺术家们的认同。 

“北京市政府和国内外企业对引进名团名家在资金上的有力支持,是北京文艺舞台繁荣的强劲支柱。北京国际音乐节引进这么多名家名团,政府拨款、企业赞助和票房成为引进名家名团成本的三大支柱,各占三分之一,保证了艺术家们在北京展示世界文化文明的顺利进行。而国家大剧院,政府拨款、合作伙伴单位的赞助与大剧院换票房收入的互补也成为能够引进大量世界著名艺术家和乐团展现高水平艺术的经济基础,这一点也表明政府对优秀文化的支持和对文化交流的支持。有了经济基础,北京市民在观看名团名家的演出方面有了更多的机会,政府的支持体现在惠及百姓身上。”卞祖善如此解释这些年北京名家名团的演出繁荣现象。 

“请进来”的繁荣为文化交流敞开了一扇门,使得中国艺术团体也能够有机会走出去,把中国的文化带向全世界。这些年里,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国民族乐团都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有了一定的收获。 

数据链接 

从2007年到2010年,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和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共邀请了国外交响乐团、芭蕾舞团363个,邀请了音乐家400多位举办音乐会。仅国家大剧院就接待国外优秀艺术团体200个。 

十年前,来北京演出的世界著名艺术家一年不过20位,艺术团体也仅20个左右,现在不同了,2008年国家大剧院开业的第一年正值北京举办奥运会,一年就迎接40多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举办音乐会,接待了国外艺术团体90个,而去年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音乐会的世界著名音乐家达60位,接待国外艺术团体73个。 

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是世界一流音乐家演出的平台,每年仅在10月份一个月就有众多的音乐家和乐团在音乐节中演出,2007年第9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了5个世界一流乐团、歌剧院和室内乐组合登台,并有世界一流音乐家12位亮相各种音乐会和歌剧的演出。而去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则有6个国外一流乐团和13位世界知名音乐家亮相。 

见证人·乐迷:名家名团太多让人选花了眼 

柯辉(海归白领) 

乐迷柯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走进剧场聆听古典音乐,除去他在国外学习的10年,柯辉对于国外优秀乐团和著名音乐家举办的音乐会,几乎是每场必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柯辉认为:“这些年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和乐团、歌剧院、芭蕾舞团来北京的机会真的增加了许多,过去只有在国外才能看到的一些演出,现在不用走出国门,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够欣赏到了,而许多一流的艺术家这些年来北京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种变化说明北京在国外优秀艺术家与艺术团体的演出数量上已经可以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看齐,以彰显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文化的繁荣。” 

柯辉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乐迷想看想听世界著名乐团和指挥家、歌唱家的演出,但没有条件,北京舞台每年能够有六七个优秀艺术团体亮相就已经不错了。当年我们还年轻,于是就骑着自行车去看一些演出,遇到著名艺术家带领著名乐团来北京演出,兴奋得不得了。我记得当年在北京体育馆看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前排练,因为没有买到正式演出的票,因此只能看排练,看到了卡拉扬对艺术苛刻要求的一幕。从1990年到2000年我出国留学,在国外也看了一些演出,2000年回到北京后,我发现北京的古典音乐引进演出依然和我走的时候差不多,每年只有七八场引进的优秀音乐家和优秀乐团的演出,现在不一样了,北京有了国际音乐节,也有了国家大剧院,著名乐团、著名艺术家来到北京演出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在国家大剧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在保利剧院,经常能够看到国外优秀音乐家来华演出的系列,而北京国际音乐节更是每年成为乐迷的期待。” 

记者问柯辉:“在近几年来北京演出的艺术家和乐团中,哪些是你特别想看到和听到的?”柯辉说:“那就很多了,2009年北京国际音乐节请德国Klang Verwaltung乐团演出海顿的《创世纪》等让我圆了期待已久的梦。指挥家特米卡诺夫带领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也是我特别想听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让我如愿以偿。还有伦敦交响乐团,虽然我在澳大利亚留学时,一些英国乐团也经常去澳大利亚演出,但是伦敦交响乐团在那十年里没有去过,我也没有机会听到,这些年伦敦交响乐团曾经三次来北京,让我过了一把瘾。钢琴家佩雷西亚也是我喜欢的,北京国际音乐节第一次邀请他来北京演出,让我特别欣喜。其实和我一样,很多乐迷都希望听到自己喜爱的音乐家和乐团的现场音乐会,过去没有这样的机会,而这几年不但有很多这样的机会,而且有时候还要有所选择,因为不同的演出场地同时有不同的优秀艺术家演出,会出现‘撞车’的现象,那对于乐迷来说,就得进行选择,这是很‘痛苦’的,哪个都不愿意放弃。” 

见证人·业者:国外名团演出已经排到2014年 

李志祥(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部长) 

刘超宇 (演出部音乐组项目人) 

在这些年大力引进名家名团丰富首都文化市场的成果中,2007年国家大剧院的成立是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有了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国家级艺术殿堂,国际众多著名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相继走进大剧院,而名家名团的演出在这5年里逐渐形成规模,极大地丰富了首都文化演出市场。从无到有,从打基础到现在形成系列和规模,名家名团亮相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日常演出的常态,这一成果中不乏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记者日前对国家大剧院演出部部长李志祥和演出部音乐组项目人刘超宇进行采访,请他们讲述国家大剧院五年来在引进名家名团运作中的情况,李志祥告诉记者:“国家大剧院的观众定位就是全面面向普通观众,因此我们确立了国内优秀艺术团体与国外优秀艺术团体并重的经营方向,在国内优秀剧节目保证达到70%的同时,引进国外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演出达到了30%。” 

李志祥告诉记者:“如果说开业最初几年,我们在引进外国名团和名家方面还没有形成体系和规模的话,那么这两年,我们在引进外国优秀乐团和优秀艺术家方面已经形成了多种表演形式、多个整体系列的状态。比如我们有每年钢琴演奏家音乐会系列,有歌剧节系列,也有主打室内乐的五月音乐节系列,今年我们还组织了纪念马勒逝世100周年的全套交响乐系列音乐会,在艺术团体的选择上,从原来被动的拿来到现在的主动策划,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运作方式。我们现在引进的外国乐团的演出排期已经排到2014年,这是与国际接轨的运作模式。” 

说起来刘超宇并不是学音乐的,商业专业毕业,然而从国家大剧院成立到现在,刘超宇已经接待了众多的名家名团来国家大剧院演出,也曾经参加了多个国家大剧院与国外艺术团体或艺术家的谈判,被认为是“最会砍价的”谈判高手。刘超宇告诉记者:“我从学校出来时对音乐并不是很了解,来到大剧院工作就有了压力,于是,在前两年的工作中实际上很有些头疼,每一个项目要准备很多材料,要看很多背景,这也促使我开始了解音乐,了解艺术家。” 

刘超宇告诉记者:“过去的北京演出市场中,邀请国外优秀乐团和音乐家演出是带有事件性的,而现在国家大剧院把这种事件性的被动变为主动,让名家名团跟着国家大剧院的策划走。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马勒交响乐系列音乐会,是我们2008年就开始创意策划、2009年底开始实施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