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展现中国交响乐百年历史

“中国交响乐之春”挖出哪些宝贝?

北京青年报

  (记者 伦兵)“中国交响乐之春”是国家大剧院展现中国交响乐实力的重要活动,“2016中国交响乐之春”将从4月8日拉开帷幕。12支中国交响乐团将上演34部中国交响乐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从1916年到2016年百年创作的精华,其中部分作品是首次以演出的形式呈现。经过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和大剧院策划者的努力,很多作品重见天日。“中国交响乐之春”挖出交响乐的宝贝,把它们真正展现在观众面前。

  宝贝一:中国第一部交响乐 演奏:贵阳交响乐团

   说起中国交响乐的历史,很多人都以为是1922年上海工部局乐团成立为标志。其实,真正的中国交响乐的历史应该从有创作作品算起,萧友梅创作的《哀悼进行曲》应该算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作品创作于1916年,到今年整整100年。1916年12月正在德国学习音乐的萧友梅先生为悼念当年病逝的黄兴和蔡锷,创作了钢琴曲《哀悼引》及其管弦乐版《哀悼进行曲》,这首作品是仿照贝多芬《葬礼进行曲》的模式,按照规范的单管编制乐队配器,乐曲从严肃的葬礼音乐缓缓开始,中间有插入“‘努力’、‘奋斗’、‘救中国’之意” 的对比乐段,最终又回到葬礼的沉思中。

  宝贝二:年轻音乐人的梦想 演奏:贵阳交响乐团

   我国早期作曲家黄自曾经有《旗正飘飘》等作品流传于世,也经常被人演唱,但是一首交响乐作品《怀旧》似乎很少听到。192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的黄自先生,以一首管弦乐序曲《怀旧》获得了当年毕业音乐会首演的殊荣。这首作品很久没有演奏了,中国交响乐之春让它重见天日。

  宝贝三:音乐家70年的情怀 演奏:贵阳交响乐团

  作曲家林声翕在1944年到1946年创作的音画三幅《海、帆、港》是“沉睡”了70年后重见天日的作品。这部作品体现了作曲家当年情怀,其中第一篇章《壮丽的海洋》被音乐史学家认定为中国第一部交响诗。作曲家用音乐为我们描绘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三个情景,音乐形象地展现了海的壮丽,帆的行走和港湾的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丽和丰富的想象力。寻找这首作品历尽艰辛,陈佐湟校正乐谱时发现200多处错误一一修正过来,才得以演奏。

  宝贝四:作曲家对新中国的情感世界 演奏:上海国际青年管弦乐团

   著名作曲家丁善德的《新中国交响组曲》创作于1949年,是丁善德在法国留学期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而创作的作品,也是他在巴黎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作品反映了旧中国的苦难、人民的斗争和人民取得胜利时的欢乐。第二乐章为《解放战争》,作曲家尽可能用简练的艺术手法和完整的艺术构思去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

  宝贝五:上个世纪50年代 作品也现代 演奏:北京交响乐团

   著名作曲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感动过很多人,他在1953年到1954年创作的《山林之歌》则为后辈称赞。指挥家谭利华认为:“作品的结构、和声都很现代,没想到上个世纪50年代能够出现这样好的作品。”作品以云南山区民歌为素材,融入了作者对所经历山林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种种感受。

   宝贝六:不同于琵琶的征战场面 演奏: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

   已故作曲家王树创作的交响叙事曲《十面埋伏》是一部不同于琵琶独奏的同题作品,这部作品创作于1959年,原是为十把琵琶与管弦乐队创作,1979年经日本山形交响乐团指挥村川千秋建议改成纯交响乐叙事曲。乐曲以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战为题材,运用琵琶特有的技巧来描绘我国古代战争场面,表现千军万马冲锋陷阵。

  宝贝七:交响乐中的抗战情 演奏:沈阳交响乐团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旋律动人,趋势性强。已故著名作曲家1959年根据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创作了交响诗《二小放牛郎》,作品采用奏鸣曲与回旋曲相结合的方式,以歌曲的主旋律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描绘场面,很是感动人。全曲分六个乐章,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让听众一听就会展现在眼前,就会令人产生共鸣。

  宝贝八:动人的音乐史诗 演奏:西安交响乐团

   著名作曲家江定仙1958年创作了交响诗《烟波江上》,这是一部思想深刻、音响动人的音乐史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部交响诗的整体结构为奏鸣曲式,音乐中采用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广为流传的群众革命歌曲《打倒列强》为基本素材,从乐曲一开始就由四支圆号在低音区娓娓道来,庄严而深沉,具有史诗般的英雄性与悲壮性。

  宝贝九:用民间旋律表现节日的欢乐 演奏: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

   著名作曲家施万春1960年创作的《节日序曲》,施万春说:“当时条件困难,吃不饱,但是有热情,熬夜写。开始采用河北民歌,因为考进音乐学院第一年我学的唢呐,第一个曲子练的就是《淘金令》,我觉得特别好听,而且又有节日气氛。我就在《节日序曲》里采用《淘金令》,因为大家都对这个曲子有情怀和记忆。”

  宝贝十:开创民歌风情交响乐 演奏:中国国家交响乐团

   1991年,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创作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24首管弦乐曲》首演,这部由六个组曲组成的管弦乐作品,展示了一幅幅汉族人民生活的画卷。其中包括:“燕赵故事”中的《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和《对花》;“云岭素描”中的《小河淌水》、《放马山歌》《雨不洒花花不红》和《猜调》;“黄土悲欢”中的《女娃担水》、《夫妻逗趣》、《走绛州》和《兰花花》;“巴蜀山歌”中的《槐花几时开》、《黄杨扁担》、《绣荷包》和《太阳出来喜洋洋》;“江南雨丝”中的《无锡景》、《杨柳青》、《拔根芦柴花》和《紫竹调》;“太行春秋”中的《走西口》、《闹元宵》、《爬山调》和《看秧歌》。

  宝贝十一:琵琶协奏曲展现传统文化 演奏: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

   已故著名作曲家金湘的琵琶协奏曲《琴瑟破》是一首探索创新的作品,体现了金湘对传统“中层、底层”的深入理解与思考。《琴瑟破》在前后十年的创作、演出过程中,架构重建、版本更迭,经历了美学的沉淀、情感的升华。“琴、瑟”为中国古代乐器,“破”是中国传统发展手法,金湘将它们抽象为特定的音乐思维逻辑和哲理性内涵——中华传统中特有元素的发挥与延伸。

  宝贝十二:展现灿烂中华的绚丽色彩 演奏: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团

   著名作曲家莫凡创作的交响组曲《灿烂中华》是去年新鲜出炉的作品,《灿烂中华》组曲分两首大曲。第一组曲由《古战场遐想》、《水乡月夜》、《崖畔的乡亲》、《南国的春天》四首分曲组成。第二组曲依然写景抒情,分为《达尔嘎》、《窝热热·阿里里》、《那达慕》、《赛乃木》四首分曲,分别描述藏族、纳西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四个民间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