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佳)9月18日,德国纽伦堡国家剧院将携美国戏剧大师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登台国家大剧院。
以易卜生为榜样的阿瑟·米勒,一生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悲情人生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推销员之死》是其揭露“美国梦”瑕疵之作,真实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影响下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悲惨命运。1949年问世后便在百老汇连续上演742场,一举囊括普利策奖、托尼奖、纽约戏剧评论奖等权威大奖。今年是阿瑟·米勒100周年诞辰,其生前早已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曾经两次来华,第一次是1978年他以游客身份到访并在回国后出版了《访问中国》一书。1981年,曹禺向其发出邀请,希望他能来为北京人艺执导一部戏,于是1983年他为人艺带来了《推销员之死》。
此次登台的纽伦堡国家剧院是德国最大的综合剧院之一。该剧使用了表现主义的呈现方式,舞美场景设置在一个杂乱的工厂中,舞台上简约的几排衣架、一台电视机、一个真皮沙发,象征着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推销员威利脆弱无助的内心。在阿瑟·米勒的原著中,他把现在时与过去时糅在一起,主角威利可以一边和邻居查理打牌,一边和25年前就已死去的某人对话。而在纽伦堡剧院的版本中,威利不断在他的客厅、下舞台、前舞台间来回游走,以此表现时空的切换与共存。德国《戏剧周报》认为:“纽伦堡国家剧院的《推销员之死》带给观众最显著的感受就是整场的‘紧张不安’,在主人公一次次的得意与失意、希望和失望的交织中,观众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