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的主角威利·罗曼是一位逐渐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事业能力的推销员。威利的做事态度强调热心诚恳以及交朋友的能力。他也一度闻名于整个新英格兰,经常长时间开车四处兜售产品。他的两个儿子毕甫与哈比让他在邻里间引以为傲,他的妻子琳达则每天愉快的微笑。很不幸的,随着时间过去,现在他对生活逐渐失去了控制。
这部剧作的结构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威利不断在他的客厅、下舞台、前舞台以及在虚幻的过去中,还有在想像里与班的对话中移动。米勒透过这些不同的状态,更细腻、完整展现了威利的梦境,以及人生中的现实,并通过让角色出现在或温暖或恶劣的灯光下,比较出角色的各种面貌,最后铺陈出整个完整的故事。
媒体评论:
纽伦堡国家剧院的《推销员之死》带给观众最显著的感受就是整场的“紧张不安”。在主人公一次次的得意与失意、希望和失望的交织进行中,观众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
——《戏剧周报》2014.2
年轻的柏林导演哈维曼在这部作品中使用了一种较为“激进”的呈现方式。演出中,喧闹与寂静的猛然切换、悲剧与喜剧的骤变,使人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不断地流下眼泪。
——《纽伦堡日报》2013.12
哈维曼导演选择了用一种嘲讽的、十分夸张的表现手段,讲述了一个失败者的血泪奋斗史。这要比那种煽情的表达方式更能触动人心。虽然没有刻意安排的催泪桥断,但演出结束后,观众的掌声、喝彩声几乎要把剧院淹没。
——《巴伐利亚报》2013
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他极度疲倦,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只有老伴儿林达了解他、体贴他,尽一切努力来维护他的尊严,希望能给他一些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壮年时代的威利,一付精明强干的神气,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是他的骄傲。尽管比夫的学习成绩不及格,也没有引起做父亲的重视,因为,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然而,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在沉重的压力下,威利的精神恍惚不定。为了拯救威利,林达呼吁孩子们要怜爱父亲,甚至把威利要自杀的企图告诉了他们。这时,小儿子哈皮想出一个办法,让比夫向朋友借钱,由洛曼兄弟自家独立经营,以期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个令人振奋的设想,使全家人抱着新的希望进入了梦乡……为了预祝未来理想的实现,父子们约定在餐馆中聚会。而就在他们见面时,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没有借到钱,威利也被公司开除了。这使得父子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然而,他们谁也没搞清楚,生活不下去的社会原因。最终,威利还是自杀了……为了死后的保险赔偿给家人带来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