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舞台圣手”60天搞定《阿依达》

北京娱乐信报

  (记者 朱敏 张学军)“我们的目标是制作出世界一流的舞台,而这个距离已经不远了。”——许航军

  国家大剧院的开年大戏《阿依达》日前落幕,一票难求、八方喝彩的盛况为2015年打响了“当头炮”。首轮演出期间,京城各大主流媒体不惜版面,不吝溢美之词盛赞这部大戏。除了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和女高音歌唱家和慧等艺术家们的精彩表现之外,该剧的舞美成了几乎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并获得一致点赞。

  事实上,这个如梦似幻的舞台从开始制作到演出仅仅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记者日前采访了大剧院舞美中心设计制作组组长许航军,听他聊聊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是如何从菜鸟到舞台圣手的过程。

  一个文质彬彬的“工头儿”

  巍峨的神殿、高大的廊柱、庞大的战船……这些动辄六七米的巨大道具在幕后像积木拼图一样被挪来挪去,然后按照图纸的要求,放到指定的位置。在道具当中,一位身材魁梧、文质彬彬的年轻“工头儿”正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兄弟们干活儿,不时还会有人请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

  眼前这个“工头儿”就是许航军,这群忙碌的年轻人就是制造了《阿依达》舞美奇迹的舞美中心设计制作组的工作人员。

  记者采访当天,《阿依达》距离首演还有一周时间。经过两个多月没日没夜的苦战,晚上演员们就要上台合成了。“这是大剧院开幕以来,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舞台,比之前的《罗恩格林》要复杂得多,技术难度也要大得多。”许航军说这话时,没有丝毫的担忧,却仿佛他再次带着弟兄们即将攻克一座更高的山,话语中充满着自信,因为毕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为大剧院完成了48部舞台制作。

  把兴趣当职业的“幸运儿”

  许航军是个军人的后代,打小在海淀区著名的海军大院长大,性格中承袭了父辈的坚韧和执着。他说:“当兵的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坚决完成任务’,我从小也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遇到一件难事儿,就想尽一切办法把它磕下来。”

  小时候,因为对机械感兴趣,许航军经常往车队跑,看着叔叔们修理汽车。那时候,他曾经梦想着将来能当一名汽车设计师。“因为酷爱美术设计,高考后我最终选择了中戏舞台技术专业,这是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许航军说,这对他而言完全是缘于兴趣,而他后来的成就也恰恰证明了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戏毕业之后,许航军觉得自己的学识远远不够。于是,他来到了圣彼得堡。许航军认为,他的圣彼得堡之行很值,“相比较国内的专业学习,我发现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更深更系统更规范,同时开阔了眼界积累了前沿的技术理念。”

  最后的电话,让他走进大剧院

  2007年,许航军回国后受聘于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影学院,当起了教书匠,同时也参与了上海特奥会的设计工作。这时期,北京的长安街边,一个庞大的圆形建筑正在接近竣工,这就是国家大剧院。这是未来中国最高级的艺术殿堂,无数有着艺术梦想的青年人都开始关注它,许航军也向大剧院投了一份自己的简历。

  特奥会期间,许航军的手机丢了,因为在异地没时间办理手续,所以一直拖到了特奥会的尾声。忙里偷闲,许航军回了趟北京,补办了手机手续。回到上海之后,他接到了大剧院工作人员的电话,称给他打了足足一个月的电话也联系不到,“这是我们给你打的最后一个电话,再不通我们就准备放弃了。”

  就是这“最后一个电话”,许航军义无反顾地从上海回到北京。国家大剧院2007年12月22日开幕,许航军9月报到,成为大剧院最早的一拨儿创业者和追梦人。

  当年的菜鸟,已成为舞美高手

  大剧院开幕七年,至今已经成功地完成48部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台制作。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可以独立制作,从《图兰朵》《漂泊的荷兰人》《茶花女》到《假面舞会》《托斯卡》《运河谣》《赤壁》等,一部接着一部风格迥异的舞台作品在许航军和他的伙伴们手中“脱手而出”,这个团队在八年的时间中从蹒跚学步的菜鸟成长为如今足以独当一面的舞美高手。

  “大剧院给了我们机会,现在领导最放心的部门恐怕就是舞美中心了。”许航军说,每一部戏和外国工作团队刚接触时,都能隐约感到对方对中国人的小看,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技术有多牛。然而一旦一起工作之后,大剧院舞美团队的专业和敬业,很快就让那些金发碧眼的同事们转变了态度,为他们竖起大拇哥。在许航军看来,建立一支世界一流的舞美制作队伍,制作出世界一流的舞美布景,这是他的理想。

  从大学老师,到大剧院“工头儿”

  “我记得,大剧院开业后接到的第一个团就是由捷杰耶夫率领的马林斯基大剧院,他们带来的剧目是歌剧《伊戈尔王》。”许航军回忆,现在的舞美中心当时叫做舞台技术部,因为大剧院刚成立还没有制作能力,而留学归来的他在统筹组负责接待外团。确切地说,马林斯基大剧院制作《伊戈尔王》的时候,大剧院的舞美工作人员只有当学徒看着的份儿,完全没有动手的机会。

  第二年,对于这群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的年轻人来说,机会来了——大剧院要生产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歌剧《图兰朵》。尽管依旧是和外国团队一起工作,但是他们也可以动手了。当时,大剧院的剧目生产、舞美制作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最大问题就是“三无”——没有人、没有场地、没有经验。许航军说:“那时候,我们没有自己的舞美团队,没有齐全的舞台设备,几乎是我们这几个人指挥着请来的工人,操作着借来的设备。”

  《阿依达》落幕 《玫瑰骑士》要来了

 《阿依达》首轮演出落幕了,许航军的工作团队又回到了原先的工作节奏。话剧《王府井》、舞剧《马可·波罗》将进行新一轮演出,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正准备赴上海演出……不过,对于他们来说,更刺激的是大剧院另一部新歌剧《玫瑰骑士》,尽管4月份才演出,许航军和他的伙伴们已经开始进车间设计和制作道具了,他们喜欢新的挑战。

 在大剧院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不是很高,但是仍旧有许许多多像许航军这样痴迷艺术的年轻人,甘心情愿地在这里耕耘着。

 “纯属是对工作的热爱,毕竟这是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国家的窗口。在这个平台上,你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反映你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你的水平高低代表着一个剧院的能力和整体水平。”2008年,许航军在大剧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八年来,他几乎都是大剧院的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