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经典作品的一千种可能

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庆祝演出缤纷呈现

环球时报

莎士比亚曾经写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现在可以说“在一千个舞台上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版本的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演出。不仅有传统的改编剧,还有单人剧,形体剧,以及舞蹈和歌剧。国家大剧院为庆祝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从4月到11月将上演一系列莎士比亚作品,其中不乏近些年来最著名的改编作品。

苏格兰国家剧院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联合制作的根据《麦克白》改编的《麦克白后传》、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驯悍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大将军寇流兰》、以及其它五部莎士比亚经典剧作都将与观众见面。

永无止境的阐释

莎士比亚从古至今广为世界人民所崇敬,每年除了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上演的传统剧目外,在世界其它地方还会有几十部新制作诞生。

话剧评论家及艺术节策划人克里斯特尔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传统意义上来讲,莎士比亚作品的主题都很古老——基本上围绕爱情、死亡、阴谋及憎恨展开。但在一次又一次莎翁的改编作品(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改编)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生活的影子。”

对于克里斯特尔来说,莎翁作品的“永恒性”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人性”的永恒,而人类面对复杂情况的反应往往是共通的。

克里斯特尔提到英国国家剧院去年改编的现代版的《奥赛罗》,主人公被描述为塞浦路斯的军事将领,“我之前没有购买这样的故事,因为我觉得把奥赛罗定位为嫉妒心极强、容易相信谣言、甚至最终杀死自己的妻子没有足够的根据,难以让人信服。”

然而,如果把故事设定在现代社会,奥赛罗成了被白人精英簇拥的黑人,娶了比自己小很多的皮肤白皙的金发美女,那么整个情节设置就让情节易于接受了。

克里斯特尔补充说,“在这版新制作中,这样的所谓‘永恒’是关于人类面对自身局限如何应对的问题。”

中国舞台上的莎士比亚作品

话剧导演熊源伟1986年在中国导演《仲夏夜之梦》时,让演员说北京方言,这出戏在当时被视为一次突破。

“回头想想,非常感谢当时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对我的信任,能够让我‘胡乱改编’。虽然我的编排在现在看来没什么奇怪,但当时确实掀起来轩然大波。” 熊源伟在为国家大剧院莎士比亚演出季写文章时回忆说。接着又补充说30多年前,中国关于莎士比亚所有的研究和文章都有对诗人过度“崇拜”的倾向。

然而,现在情况都变了。近些年来,出现了很多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中国传统戏曲。比如上海京剧院制作的《哈姆雷特》,它将中国传统京剧(舞台设计简洁而且没有灯光的变化)与西方故事情节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戏剧导演赵淼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这些戏剧蕴含的普世本性意味着莎士比亚戏剧可以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得以展现和诠释,无论在何处上演,永远有它的意义所在。”

赵淼和他的三拓旗剧社今年6月将在国家大剧院表演他们的形体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次演出其实是他们对如何用形体戏剧讲述经典故事的一次理论探索。

赵淼说,“莎士比亚的作品非常具有挑战性,充满诗意的长句让作者蜚声国际。”对于赵淼和他的团队来说,如何将高度的文学语言转变为意义丰富的身体语言是他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三拓旗剧社目前的作品加入了很多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传统戏曲的精神与思想揉入其形体戏剧的演出,这与他们2008年创建之初时的表演风格完全不同。

赵淼介绍说,“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有京剧的环节,我们只是借用了培养演员的方法以及传统中国戏曲中对演员的场面调度。”

如何对待经典

2012年,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上演了37部改编自莎士比亚作品的不同版本的戏剧,而且这些戏剧由多种语言演出。

克里斯特尔介绍说,“其中有英国当地的演出,也有澳大利亚毛利人演出的作品,还有香港的制作。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了《理查三世的生与死》。”克里斯特尔认为英国人开放的态度其实是尊重经典,为经典作品创造良好的环境。

观众、艺术家和媒体总是希望看到经典的全新表现,因为这些新的改编可以帮助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的主题,也更好地认识到其价值。

赵淼认为,经典不可以只由一个权威机构来定义和解释,如果没有深度挖掘,没有源源不断的新的探索,人们永远不可能读懂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