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下午,由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的著名旅意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栾峰见面会活动,在广大歌剧爱好者中掀起热浪。活动中,栾峰先生与著名音乐评论家王纪宴进行了精彩的对话,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多年来从事声乐艺术的人生感悟并带来了精彩表演。
著名旅意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栾峰周末做客艺术资料中心,与歌剧爱好者分享艺术感悟 肖一/摄
作为中国国际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主席的栾峰,先后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和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1990年获意大利——吉利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1991年获意大利克莱莫纳年度杰出歌唱家奖及多项国际声乐赛事的奖项。曾在世界各大歌剧院主演过大量歌剧经典杰作,包括威尔第的《命运之力》、《弄臣》、《纳布科》,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理发师》等。他的艺术足迹遍及欧洲各国,为表彰其在意大利歌剧领域取得的成就和为意中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2005年意大利总统特签发授予他意大利共和国骑士勋章,他也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华人歌唱家。
对栾峰而言,走上声乐艺术的道路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很小我就坚定了要在声乐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所以无论是1987年在香港一鸣惊人,还是后来放弃了总政歌舞团的工作决定赴意深造,对于他来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意大利学习期间,为了每周去佛罗伦萨向歌剧大师吉诺·贝基先生学习声乐,栾峰老师每个周末都需要坐火车从米兰出发,到佛罗伦萨再换公车,上完课之后再返回米兰。早上8点出发,晚上8点才能回来,一天只为一节课,就这么坚持了很多年。所以他说:“一个人最难得的,就是把你钟爱的事业坚持一辈子”。
作为较早出国留学学习声乐的歌唱家,栾峰老师始终对中国声乐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我从来都很反对年轻人学声乐急于求成、一味唱高难度的大作品。现在的社会,科技、电子产品在飞速发展,可唱歌需要的还是人的声带,这一点是不会变的。所以这件事情不能提速,不能省略几个步骤,还得从基本功开始一点一点训练。歌唱家是‘炖’出来的,就像好的东西是慢慢烹制出来的,歌唱家更需要微火慢炖。” 活动现场,作为栾峰老师的得意门生,来自中央歌剧院的女高音尤泓斐、海政文工团的男高音陈苏威等几位青年歌唱家倾情表演的《茶花女》、《图兰朵》等歌剧中的精彩片段,引得台下掌声、喝彩声接连不断,观众对歌剧艺术的热情持续高涨。
基于对歌剧艺术的热爱,有着多年声乐舞台表演经历的栾峰老师对现今中国歌剧及其发展有着自己深刻的看法。随着一股“歌剧热”在中国各地的悄然兴起,人们对于“歌剧”二字的熟悉程度今非昔比,栾峰老师认为这样火热的发展前景是好的:“相较几十年前,大家对歌剧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懂得欣赏高雅艺术的人多了,才能形成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当高雅艺术真正融入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实现艺术改变生活。”
谈到为何近年来热衷于歌剧艺术的普及工作,褪去身上光环的他就像是将火种带向人间的普罗米修斯。“我愿做一位歌剧艺术的‘传教士’,歌剧观众需要慢慢培养,有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去做,去普及,一定会有反响。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了解、接触并逐渐喜爱这门艺术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剧院坚持举办这种高质量、高水准的歌剧爱好者沙龙是件好事,不仅给广大热爱歌剧的朋友们提供了交流歌剧艺术的平台,也为观众与艺术家近距离交流互动架起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