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名人当老师,教您听歌剧

张越加盟大剧院“与名人一起听歌剧”活动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漂泊的荷兰人》

4月23日晚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歌剧《漂泊的荷兰人》带妆彩排现场,一堂特殊的导赏课正在上演。

“我愿意为孩子们歌剧兴趣培养铺路”

“听歌剧跟旅游一样,需要做功课。只有了解作品背景、音乐特点,才能体会到歌剧的价值。今晚咱们看的《漂泊的荷兰人》相对难懂,不过不用担心,咱们试一试,慢慢来,哪怕看明白了一小段,就很厉害啦!”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张越向孩子们说道。 不错,今晚这堂课的“老师”就是张越。以激情和悲悯之心探求每张脸背后的故事,是她作为主持人最本真的愿望,而23日晚,在大剧院“与名人一起听歌剧”系列歌剧彩排观摩活动“这堂课”上,她则本着诚恳与平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向孩子们讲述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故事,传播温暖人心的艺术力量。


  张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向孩子们讲述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故事 王小京/摄

“《漂泊的荷兰人》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根据北欧的传说写成的。瓦格纳要是还活着,今年就两百岁了。《漂泊的荷兰人》讲的是爱与救赎的故事。船长荷兰人由于受到魔鬼诅咒,这辈子永远在海上流浪,想死都死不了。除非遇到一位真心爱他并肯为他牺牲的女孩,他的流浪生涯才可能结束。等会儿我们就将在舞台上看到他巨大的幽灵船,看到狂风暴雨。”“张老师”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剧情、重点咏叹调及舞美制作,生动的讲解引来“学生们”目不转睛的关注和无限期待的眼神。

今晚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国家大剧院歌剧兴趣培养基地的北京市东高地第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150余名师生们。他们按捺住内心的兴奋,坐在座位上认真聆听,生怕漏过一个细节。此时的“教室”——歌剧院一层楼座很有演出气氛,舞台上透过薄纱幕布,大船若隐若现,乐池里的管弦乐团也正在做彩排前的最后准备,阵阵琴声、号声低吟传来,让人对大幕拉开后的精彩满怀期待。

“我今天第一次来大剧院,听完张老师的讲解,我特别想看幽灵船!”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学校的杨玥同学兴高采烈地说。而张越则表示:“我小时候第一次看歌剧和他们差不多大,看完后特想当歌剧演员。今天能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艺术感受,很开心,非常愿意为孩子们的歌剧兴趣培养铺路!”  

交流互动,培养年轻“粉丝”  

让孩子们的梦想,充满艺术的画面;让孩子们的童年,满载歌剧的音旋,一直是大剧院歌剧普及的梦想。歌剧是“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如何让这颗“明珠”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孩子们的心中焕发光芒,是摆在每一个歌剧经营机构面前的难题。

在美国华盛顿歌剧院,从五年前开始,该剧院每星期都会在某场表演之后邀请观众参与简短交流,并邀请艺术家加入。“参与对话后,一些年轻人选择到剧院做实习生,其中有人还留下来成为我们的员工。”该剧院艺术总监介绍道。

而对于年轻的国家大剧院而言,从歌剧讲座到歌剧兴趣培养基地,类似的尝试一直没有停止过。


  孩子们坐在歌剧院里等着“上课” 王小京/摄

2011年起,国家大剧院开始在北京各区县中小学校建立“歌剧兴趣培养基地”。基地校不仅能低折扣享受大剧院歌剧演出,更能得到大剧院的艺术扶持——既有寓教于乐的“歌剧艺术讲堂”、“歌剧工作坊”,又有探寻台前幕后的“歌剧彩排观摩”、“歌剧幕后行”、“艺术空间观摩”等活动。除此,大剧院还将活动和艺术家带进校园,并利用自身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展示机会,让孩子们感受歌剧艺术并不遥远。目前,基地校已经发展到150余所,实现大中小学全覆盖。

今年,为了加强学生们的体验式学习,大剧院将以往的彩排观摩升级为“与名人一起听歌剧”活动。来自歌剧兴趣培养基地的师生们不仅有幸参与到歌剧生产过程中来,对歌剧剧目先睹为快,大剧院还特别邀请各路名人名家担任导赏嘉宾,在排练开始前为师生们讲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全方位服务,在寓教于乐中,为孩子们欣赏歌剧扫清障碍。

在4月9日的“与名人一起听歌剧”首期活动中,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工商大学等“歌剧兴趣培养基地”的师生们成为首批“尝鲜者”,在白岩松的导赏下观摩歌剧《奥赛罗》彩排。而在随后的大剧院制作歌剧《纳布科》《西施》《洪湖赤卫队》彩排活动中,于丹等名人学者也有望加入进来,为基地校的师生们带来更多的“福利”。

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大剧院艺术滴灌工程的一种全新探索,‘与名人一起听歌剧’不仅能普及歌剧知识,而且能让孩子们在名家熏陶下开阔视野,在互动体验中增强歌剧兴趣。今后,我们还将不断丰富活动形式,逐步形成演出前、观摩中、演出后全方位沟通互动,让更多人更好感受到歌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