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国家大剧院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收获观众如潮好评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召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国家大剧院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观众座谈会” 牛小北/摄

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推出的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于7月28日至8月2日成功首演,六场演出共约11000余名观众观看。优美动听又极富民族色彩的音乐、跌宕起伏且感人肺腑的故事、体现红军艰辛跋涉也展现出滇藏高原独特自然风貌的舞台视觉,以及演员们对剧中人出色的演绎等,都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部歌剧不仅广受艺术家、业内人士的关注,也受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观众的点赞,更有不少观众为观看该剧演出从上海、江苏、内蒙古、山东、河北等地专程而来。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表示,这部在建军90周年之际推出的民族歌剧,让观众在感人的故事中,重温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接受了红色经典的洗礼,同时,浓郁的民族风格、悠扬的旋律,也让这部作品深入到了观众的心中。每晚演出结束,甚至可以听到观众哼唱着剧中的《北上》《格桑花》离开剧场。8月2日晚,在该剧最后一场演出时,国家大剧院对现场观众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在回收的447份问卷中,有94%的观众被剧中的情节、人物打动,有84.3%的观众认为这部歌剧的音乐好听,有95.3%的观众对该剧的舞美、服装、多媒体表示满意,并且,请447名观众按10分制为该剧评分,得到了平均分为9分的高分。


8月9日观众代表、主创主演等出席金沙江畔座谈会 牛小北/摄

为了能够更好地聆听观众的声音,8月9日,国家大剧院召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国家大剧院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观众座谈会”,邀请部分观众代表与国家大剧院相关领导、该剧部分主创主演畅谈了观剧的感受。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牛小北/摄

彩排与演出后观众采访素材

卢永璘(北京大学原中文系副主任)
我年轻的时候看过小说,我模糊地对照歌剧,在大的题材、主题方面是一样的,但里面的情节改动很大,也算是歌剧的创新吧。小说中的主角鲜有女性,红军的领导跟藏族的土司都是男性形象。歌剧呢,可能因为时代的变化,又或者是因为歌剧本身的要求,加入很多情感方面因素,不像过去样板戏展现情的方面很少,更多是宏观表现剑拔弩张的战斗、民族大义等。歌剧不一样,这部歌剧对情的处理很细致,可以说是细腻感人,能够打动人的心灵深处。我看歌剧时有好几个地方都流泪了,前面红军老班长的牺牲、还有红军女战士金秀跟她的丈夫的故事,很打动我。同时,藏族女孩的形象以及她跟红军战士的情感处理也很真实,那种战争年代的表白,用非常抒情的歌唱予以表现。
雷蕾作曲非常棒,主题曲《格桑花》很美,很感人。我是做文学研究的,对歌剧的文本改编非常感兴趣,特别注意一点是在金明被架上刑场那一段,他也不能坐以待毙,女土司桑吉因为力量悬殊除了拖延时间没有别的办法,将希望寄托于太阳下山前女儿领红军上山,也就是把命运交托给时间。这样的改编在很多古代小说文学里,诸如《水浒传》中劫法场,千钧一发之际等来救星异曲同工。本子的改编需要花费很多心血,又要制造悬念,也要靠情节感人,不仅要看里面的情,更要看里面的唱。

高明霞(内蒙古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影视戏剧系主任)
非常高兴在北京看到这样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我和朋友是在网上看到演出信息慕名而来的,昨天晚上专程从内蒙古呼和浩特赶过来,今天早上坐火车,下午赶到,晚上就来看演出了。因为我是内蒙古人,我朋友也是个编剧,也在做民族题材的歌剧,所以特别感兴趣。今天看了《金沙江畔》特别震撼,我们小时候在小人书上就看过这个故事,没想到今天用歌剧形式呈现出来是焕然一新的感觉,音乐特别美,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和藏族的民俗、民族元素都非常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而且人物歌唱表演也很到位,舞美很大气,把影视艺术手段和舞台手段很好糅合在一起。如果我们在内蒙古做民族题材歌剧的话,这也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多,我一直认为我们内蒙古的音乐元素特别丰富,是“歌的海洋”,内蒙人也特别喜欢戏剧,我们也是带着这样一个期待来的,看这部剧既是享受,也是一次学习。

刘先生(教师)
看了这部歌剧我感受到了红军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有时候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我觉得在场观众内心肯定也是特别振奋的,真的是精神食粮。
我觉得这部歌剧的音乐特别震撼,舞台效果也特别好,让人感觉像看电影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仇家军把金沙城的房子烧了之后的合唱,那段很震撼,而且焚城那段的视觉效果也特别逼真。
今天(7月30日),恰逢两件大事,建军节临近和阅兵,在今天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更是感觉非常有意义。今天跟我们老师一起来的,都是西藏各地的藏民孩子,他们来北京参加我们北京市盲人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来到北京后,孩子们还是很高兴。特别是来到国家大剧院,看到这样的制作精良的舞台作品,非常兴奋,也深受教育。我希望以后这样的作品能够更多些,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看!

金先生(退伍老兵)
我很久之前看过《金沙江畔》的电影,听过《长征组歌》。这部歌剧音乐好听,舞美效果非常棒,很真实。作为退伍老兵,在建军90周年看这部戏感觉很有意义,现在习总书记都在谈强军才能强国,习总书记前几天还去阅兵,看到我们的军队是这样强大。我今天陪小孙女来看这部歌剧,希望年轻人也能了解历史,他们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红军当时能做出如此的牺牲,这部歌剧不光是让年轻人也让我们这些老年人也都重新认识了历史,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郝先生(山东公安系统职工)
我和爱人是专门从山东淄博过来的,在家我们就听说国家大剧院要上演《金沙江畔》,我之前也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特别期待。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上演这样一部民族歌剧,意义非常重大。剧中卓玛的《格桑花》特别动听,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演唱也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震撼,我现在还激动不已。这部歌剧真正展现了我国的民族大团结,当看到尾声卓玛收养了金秀的孩子,我们都哭了。

张蕙斓(中国传媒大学学生)
我是通过同学介绍来到国家大剧院观看这部红色经典歌剧《金沙江畔》的,总体感觉,红色经典题材的剧目在现今仍然具有深刻意义,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年代,了解军人。我的爷爷也是军人,看这个剧能够让我想起我爷爷给我讲过的军人的故事。我在听里面男声合唱的一段儿我是真的深受触动,尤其是在那个老谭牺牲的那一部分是真的快要哭了。
那个老谭最打动我,虽然老谭在剧中未出现,但是人们口中传颂的关于他的故事,让我很感动。我觉得那个老谭应该是在现实中有原型的。我小时候在军区大院长大,然后在家里也会听到很多这样的故事,认识一些老前辈,在我非常小的时候一些老前辈还在世,会讲一些这样的故事。像我爷爷当时真的会落实这样的一个政策,比如说冲锋冲在第一线,不怕死,挨饿,急行军都是靠吃树皮活下来,也不会去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纪律还是很严明的,所以总的来说这个剧里面很多场景是很还原史实的,很符合当时的场景。
在音乐方面,有一些合唱的部分做的很好,让我印象很深刻。最喜欢的应该是前半部分里面有一个男生合唱的部分和后面有一个金明的唱段,我很喜欢。舞台上的视觉呈现让我觉得非常厉害,那个大火烧城的那一幕里,天空中呈现出的云朵很逼真,不知道是如何呈现的,但是很有质感,让我觉得很震撼。
我特别喜欢大土司刚刚出现的那个场景,刚出场的时候感觉特别霸气。我自己也去过香格里拉和四川的藏区,也见过那里的大土司。剧里面的大土司和我见的还是有一点出入,可能是为了舞台效果,舞台上的大土司衣着是会比较光鲜亮丽一些,但是现在去看那些大土司,像服装什么的可能经历了岁月的磨洗会略显陈旧一些。
总的来说,前辈留下来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崇敬,他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那种奉献牺牲的热情非常纯真,很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好好纪念,重温精神。有很多人是在战场上牺牲后是没有名字的,家人甚至也得不到音讯,甚至不像老谭那样有一个死讯和遗物,有些是待几年音讯全无,家人只能盼望着能回来,也有一些夫妻两个人一起参加革命的,在不同的根据地参加革命,两地分离,生活也很艰苦,但大家仍然在为革命理想而奋斗。前辈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和平年代也不应忘记传统,不忘初心。

肖尧(中华女子学院学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亚文化都甚嚣尘上,而这种红色文化的存在实属一股清流,当代中国强调个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红色经典剧目无疑唤起观众内心的正能量,对于学生而言,近距离接触红色经典剧目,能够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同时,这部歌剧的音乐让人震撼,也让人感动,每一个音符都充满着生命力,有着自己的情感。其中的《格桑花》,浓郁的藏族风格和悠扬的旋律让人深感红军守得云开见月明。设计者们也特别走心,每一个场景都很逼真,让人身临其境,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这让故事情节更有感染力和真实性。
王同学(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研究生)
看完《金沙江畔》,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无畏牺牲英勇奋斗,只为保护人民安宁,保护国家和平,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尚精神。
红色题材对于今天的观众的意义我认为一是回顾党在历史进程中遇到的艰难坎坷与做出的不懈奋战。二是在回顾过去的同时让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和平生活。
剧中最打动我的旋律是女红军金秀哄孩子的那段旋律:“夜色温柔月光如水,我的宝贝睡吧。”因为,此时,在她身上没有附加着战士、革命者、政委的妻子等身份,这时,她只是一位母亲,怀抱她的孩子,配以月色与山林,有温柔的人性美。最动人的场景是藏族土司桑吉身着青色衣裳,在山巅吟唱,思念女儿的场景。
这部歌剧的布景宏大精美,色彩的运用给人崭新的观感。

彭旭妍(北京市丰台一小 小学生)
红军的团结、不放弃和牺牲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我最喜欢卓玛的唱段,演员唱得非常好听。而且情节非常曲折,让我看得很入迷。

康海森(上海华师二附中 初二学生)
我是从上海专程赶过来的,这是我第一次到国家大剧院观看歌剧。《金沙江畔》让我感到很震撼,开拓了我的视野。这部歌剧的情节非常动人,红军宁可自己挨饿,但是也要为老百姓们着想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让我深受鼓舞。我感觉歌剧的戏剧性比较强,很吸引人,让我们跟着情节发展想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其中开场金秀抱着孩子唱的《摇篮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郭女士、张女士、卜女士(广播行业退休人员)
舞台的立体感特别强,跟真的一样,非常有代入感。我们都特别喜欢这部歌剧,尤其是合唱,层次分得很清楚,表演也很到位,演员非常投入,尤其是看到卓玛的刀在金明背后举起来的刹那,我们都吓一跳。这部歌剧的年代感完全把我拉进去了,更加感觉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巴小姐(传媒公司)
这部歌剧对我来说是比较有感触的,因为我是藏族人,我家就在金沙江旁边,我的印象中,长辈都讲过当时红军路过金沙江的故事,我个人没有经历过,今天看了以后,想起长辈们给我讲过的故事,觉得红军挺不容易的。音乐蛮好,我非常喜欢。明天就是建军节,现在这代年轻人能够通过这部作品,回忆历史,感受前辈当时的惊心动魄、拼命打下的江山,很让人感动。我特别喜欢土司的表演,活灵活现,表情很到位。

陈女士
我去年看了国家大剧院的原创歌剧《长征》,非常精彩,之前对民族歌剧完全没有概念,但是从那儿开始我就有了兴趣,觉得“歌剧”并不是不可亲近的,而且是可以和中国的题材相结合的,所以今年听说《金沙江畔》的首演消息,就第一时间买票了,我相信国家大剧院推出的作品一定是最顶级的。
我觉得《金沙江畔》真的很精彩,尤其它是一部好“戏”,虽然歌剧当中音乐的比重很高,但是也绝不能轻视剧本的作用,这部戏里有戏剧冲突、有典型的正反面角色、更重要的是有人物情感的变化,有从误会到理解的过程,这些都让这部戏特别的真实可亲,没有“符号化”带来的距离感,再加上现场乐队带来的那种震撼,确实精彩。

吉女士(电视台工作人员)
国家大剧院的这部歌剧给予我非常大的震撼,每场都让人非常振奋——那种爱国之情在心中油然而起,整个歌剧制作视觉效果也非同凡响,现场声音效果和音乐也极为出色。舞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3D的感觉,打破了传统的手法,结合了当代的科技手段,这样的题材以这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会给年轻人和普罗大众非常大的吸引力。

薛女士(军人家属)
我是军人家属,我对部队和军人题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今天(7月30日)白天,我通过电视全程观看了阅兵,今晚,我很高兴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观看这部非常有意义的歌剧作品。这部歌剧非常震撼,舞台表现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把观众一下子就带到那个年代。

王女士(音乐教师)
每次来北京都很关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这次特地从江苏来北京看歌剧《金沙江畔》。我自己非常喜欢这个题材,希望《金沙江畔》这样的演出可以到其他省份演出,让更多观众有机会观看。

付纯(央广经典音乐广播节目制作人)
当女主角王喆扮演的卓玛歌声响起时,时空似乎瞬间被穿越,在充满藏族音乐风格的唱腔中,观众马上被带到了金沙江畔。这部歌剧,无论是舞美设计,还是音乐的设计、演员选择上,都可谓是一部大制作的作品。
看完这部剧,感受良多,既惊喜于熟悉的江西民歌《斑鸠调》的主题变奏,又感动于藏族风格浓郁的主题“一阵阵温暖和煦的春风吹过”。作曲家雷蕾用具有符号性的音乐语言,鲜明地塑造出了剧中的人物形象,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第二场金秀在林间演唱的摇篮曲,第六场桑吉的咏叹调以及卓玛的爱情咏叹调,第八场桑吉、金明和仇万里的三重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更是表现出了极高的音乐水准,在各场均有上佳的表现。值得欣喜的是以王凱、王喆、王泽南、王丽达领衔的主演团队,表现出了新生代歌剧演员的实力,让我们看到民族歌剧后继有人。

高倩(《北京晚报》记者)
舞台的写实感做的特别好,特别是女土司的官寨,令人眼前一亮。每场之间换场时间这么短,能有这么复杂逼真的舞台转换实在非常难得。之前我了解到《金沙江畔》的许多主创艺术家都曾去云南采风,搜集整理创作素材,真的很用心,连写信的纸都是按照藏纸来做的,真的是非常震撼,非常注重细节,而且舞台有种裸眼3D的感觉,景深各方面都做的非常好。

王昱森(央广音乐之声DJ、娱评人)
《金沙江畔》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精致恢弘的舞美设计和贯穿全剧的动人情怀。舞美方面,无论皑皑雪山、幽深丛林、还是湍急凶险的金沙江景都各具特色,极为逼真,而且于细节处见细致:如在崖顶三位主角以“落日为限”进行对峙的桥段,短短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背景天空就配合剧情推进出现了四次云霞明暗的微妙变化;最后一幕红军队伍告别藏民远去,幕落幕起后,红军队伍已出现在远方的雪山上,以距离变化呈现出“远去”感,令人赞叹。美妙绝伦的场景,配合藏族姑娘卓玛、大土司、红军战士和仇家军等考究的服装造型,让整部戏“极为养眼”。
金沙江畔的故事流传已久,汉藏同胞鱼水情以及红军战士智慧勇敢、不怕牺牲、舍已为人的革命奉献精神,在如今看来依然动人;金秀让汤、老炊事员为求水源壮烈牺牲等唱段感人至深。
从《山村女教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再到《长征》《金沙江畔》,大剧院这些年在国内原创歌剧发展之路上的投入与探索令人敬佩。这些制作精良的剧目在推动国内歌剧艺术发展的同时,也正在逐步培养起一批歌剧艺术、高雅艺术的国内爱好者,值得欣喜。

张瑞宇(中青网 记者)
“不屈不挠、不死不灭,正是吾辈精神!”看完《金沙江畔》这部歌剧,这句话一直回荡在我耳边,我感受到了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的存在,长征才会胜利,才会成为这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每一段伟大的历史都值得记录和抒写,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表现“长征精神”的歌剧,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演出效果,很让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