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歌剧《赵氏孤儿》震撼上演 大义擎天

国家大剧院


  公主“托孤” 王小京/摄


  程婴(前)在韩厥将军面前救下忠义之后 王小京/摄


  程婴欲用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妻子麦菽痛不欲生 王小京/摄

2011年6月20日,由国家大剧院创作排演的原创歌剧《赵氏孤儿》首度公演。恢弘的场面、磅礴的气势、深沉的情感和博大的情怀震撼了现场每一位观众,再次放大了这部经典题材的艺术感染力。该剧的上演适逢国家大剧院第三届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启幕,数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歌剧院院长及高层当天也观看了这部作品,他们不仅对该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更普遍认为“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中国歌剧制作水准超乎想象,令人难以置信”。歌剧《赵氏孤儿》将从即日起持续上演到6月23日。 

四大“海归”歌唱家演绎旷世悲情


  袁晨野饰程婴(左),莫华伦饰赵武 王小京/摄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戏剧题材,曾经被各种艺术形式广泛演绎,然而歌剧的版本却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国家大剧院为该剧的创作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各界艺术名家的实力加盟,使得该剧从创作之初就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 

20日晚,除程婴的戏份贯穿始终外,活跃在国际歌剧舞台上的三位华裔歌唱家排出了豪华的“绿叶”阵容,虽然戏份不多,但他们深厚的演唱功底和细腻动情的表演将每一位观众带入了那场惊天恸地的悲剧之中。 

袁晨野所扮演的程婴是最吃重的角色,他地位卑微、安贫乐道,却在命运的考验面前展现出英雄般伟岸的精神形象。梁宁扮演的麦菽,平凡柔弱中透露着中国女性的坚韧与勇敢。田浩江饰演的公孙杵臼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却充分彰显出他作为歌剧重镇大都会歌剧院主要演员的非凡实力,传神的刻画了这位有着“忠智侯”之称的人物,田浩江表示:“是这个人物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打动了我,在台上我真的将自己变成了公孙杵臼。”赵武的饰演者莫华伦是首次参加中文歌剧的演出,他原本想把这次“处女秀”留给之后即将在大剧院上演的另一部原创歌剧《中山逸仙》,但是当看到《赵氏孤儿》的剧本后,便被深深吸引,欣然出演。 

中国咏叹唱出最深沉的情感

音乐是《赵氏孤儿》不可忽视的一大亮点,旋律优美迷人,咏叹深情细腻。 

《赵氏孤儿》是一部极为厚重的大悲剧,然而贯穿全剧始终、反复出现的主题线索,却是一首低回婉转的《摇篮曲》,呈现出肃杀中的人性温暖。朗朗上口的旋律让人听过不忘,走出剧场时,甚至很多观众都已在哼唱着这首歌曲。 

剧中令人动容的咏叹调更是比比皆是:公主的《孩子,我们怎么办?》哀婉凄切,闻之落泪;程婴的《饥饿啊,饥饿》悲伤动情,令听者的心为之缩紧;赵武的《雨越下越猛》慷慨高亢、激越昂扬,唱到人们为之酣畅淋漓;程婴最后的咏叹《我已无力同行》,让全剧从震撼心灵的强大冲击转换到拨动心弦的真切感动,仿佛用音乐划出一道优美饱满的弧线,为全剧完美收官。 

15度倾斜舞台充满象征意味的巨大“魔方


  倾斜的舞台仿佛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巨大魔方 王小京/摄

歌剧《赵氏孤儿》此番的视觉设计同样堪称精妙,伴随着充满紧张氛围的序曲,大幕缓缓拉开,未见古典式的亭台楼阁、街巷院落,舞台呈现出的却是一个巨大的斜面平台,15度倾斜角度让人有了一种真切的不安与不稳定感,隐喻着春秋时代极度动荡、失去平衡的社会状态。整个倾斜的坡面都被饰以庄重的浮雕式纹样,充满土地的质感,象征着晋国大地的城池。就是这块倾斜的舞台,成为自始至终的主要表演区域,它时而是集市的高台,时而是府第的院落,时而被投射为秀美的田园,时而又是英灵现身的圣台。随着剧情的推进,舞台不断发生着神奇的变化,仿佛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巨大魔方,既具现代感,又兼有中国式的写意之美,以洗练而精准的舞美语言,创造了一个完全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空间。 

“国家大剧院艺术创造力发展惊人”

国家大剧院自开幕以来,不断有自制剧目的创排并登上舞台,赢得了世界的瞩目。此次在《赵氏孤儿》中饰演公孙杵臼的田浩江,常年活跃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他曾在国家大剧院建院之初,参与了第一部国家大剧院版歌剧《图兰朵》的排演。如今3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再度参与到大剧院的演出团队中来,田浩江感慨颇深,他表示:“国家大剧院的发展进程是惊人的,通过这样的经验积累,我相信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便可以奠定国家大剧院在世界歌剧领域坚实的艺术地位了。”对于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田浩江表示,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便是“洋为中用”,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自身的创作当中,不仅更加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更利于作品走出国门同西方进行交流。


  田浩江饰公孙杵臼 王小京/摄

值得一提的是,在《赵氏孤儿》的演出中,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经过多部大型歌剧的磨练,两团无论从专业技术技巧还是舞台表现力而言都有了飞速的进步,为整台演出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