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萨勒姆的女巫》剧作者——阿瑟·米勒百年

国家大剧院官方微信

  牛津大学一位美国文学专家曾说:要想研究美国和“美国梦”,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了解一半,而另一半的知识可以从阿瑟·米勒的作品中得到。

  与其说阿瑟·米勒是一名伟大的剧作家,不如说,他是美国文化布景中的一枚重要角色,一出现代剧的主角。


  微缩美国史

  在成为知名剧作家之前,米勒曾拥有一个富足的童年,也曾经历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前半生几乎就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部微缩美国史。

  1915年,阿瑟·米勒出生在纽约一个波兰犹太裔移民家庭,父亲伊萨德拥有一家400人的女装工厂,全家居住在曼哈顿一幢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阁楼中。但1929年大萧条使他家变得一贫如洗,于是搬家到布鲁克林区,当时米勒十几岁,每天早起,在上学前送面包挣钱补贴家用。从林肯高中毕业后,米勒不得不在一家仓库做搬运工和文员以支付大学学费。1936年,21岁的米勒发表第一部剧作《荣誉的真谛》,并在密歇根大学公演。这部处女作即为他赢得霍普渥德奖。之后他与大学时认识的女友结婚、生子。因为他曾经在美式足球赛中受过伤,有幸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免除兵役。

  “此刻就是永恒”

  提到米勒,不能不提到玛丽莲·梦露。他们两人1951年在洛杉矶一场聚会上认识,很快便陷入爱河。回到纽约后,米勒说自己“好像一个刚从火海逃出来的人”,在迷人的梦露面前,一向自控的米勒变得像毛头小青年一样狂热于爱情。1956年他们结为夫妻。婚礼那天,梦露在结婚照上提写了“希望,希望,希望!”,而米勒则用小刀在戒指上刻上了“此刻就是永恒”。他在1960年创作出长篇小说《不合时宜的人》,继而改编成电影脚本,成为梦露出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劳伦斯·奥利弗、费雯丽、梦露、米勒合影

  “美国戏剧的良心”在米勒认识梦露之前,他已经创作了揭露美国梦实质的四大剧,其中包括《我们的儿子》和著名的《推销员之死》。这部创作于1949年的剧作为他赢得了普立兹奖、三座托尼奖,以及纽约剧评人圈内奖——这还是一个剧本第一次囊括以上三个奖项。《推销员之死》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也为米勒赢得了国际声誉。1953年,紧接着《推销员之死》,他创作了剧本《熔炉》。在中国,这个剧本还有更为人熟知的名字——《萨勒姆的女巫》。


已故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出演的《推销员之死》


  《萨勒姆女巫》的故事源自美国殖民地时代的一桩株连无数人的“逐巫案”。米勒在这部剧中影射1950年代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HUAC)对无辜人士的迫害。因反对美国的极右翼麦卡锡主义,米勒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他本人曾说:艺术应该在社会改革中发挥有效作用。伟大的戏剧都向人们提出重大问题,否则就只不过是纯艺术技巧罢了。我不能想象值得我花费时间为之效力的戏剧不想改变世界,正如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不可能不想证实各项已知事物的正确性。

  戏剧史“乒乓外交”

  阿瑟·米勒曾经两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来是在1978年,那时中国刚刚向世界重新开放,他和当时的妻子英格•莫拉斯以旅游者的身份前来。他们一起记录着看到的人事,他写下了很多文字,莫拉斯拍了很多照片。这些文字和照片很快成为了一本《遭遇中国》。1983年他们第二次来中国,还是用笔、用相机一起记录着中国。但这次,他们不再是旅游者的身份,米勒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推销员之死》。1983年5月,《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大为轰动,几乎成为“乒乓外交”,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历史上真实的“萨勒姆女巫案”

  1692年,美国马萨诸塞湾萨勒姆镇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审巫案”,那个曾导致两百多人被关进监狱、十多人被绞死的震惊世界的事件,被后人称为“人类历史上最离奇、最可怕的篇章”。美国还建立了专门的“萨勒姆女巫纪念馆”,希望后人记住这段教训。

  话剧《萨勒姆的女巫》剧情

  一场荒唐的“审判”由此发端——因一位少女的染病,居心叵测的人说她中了妖魔邪祟,惊恐之下少女随意指认女巫,于是一连串毫无人性的控诉接踵而至,受指认者被抓走并严刑拷问:你承不承认是女巫?诚实者不承认自己是女巫,就被判定坚持与上帝为敌,最终被处以绞刑。撒谎者则被判为有“悔改之心”,虽能得以偷生,却会使后代背负永久的恶名……

  王晓鹰与《萨勒姆的女巫》

  早在国话成立前,王晓鹰导演就看过阿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剧本并深深为之着迷:“第一次拿到这个剧本时,我读到半夜,读得头痛欲裂,这个故事令我内心震颤,无法停止思索,也不禁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事并开始拷问自己。”

  王晓鹰在话剧中追求一种“残酷的诗意”,他在导演阐述中说:“当我头顶绞索,当行刑的鼓声震响在身边,诚实和谎言,我将会如何选择?”


  舞台的灵感也源于此

  除了阴森的教堂、粗糙的囚车、狰狞的巨型面具外,台上五个高大人形居高临下地既逼视剧中人也逼视着观众,而当戏剧矛盾冲突激发至顶点时,观众席上方突然坠下几十根绞索,这种舞台视觉处理既迎合了原剧阴冷的氛围,也让观众身临其境,和演员一起面对灵魂的拷问。


音乐上

  轰然而起的交响乐《春之祭》用原始、狂放的音响给人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剧中别出心裁地将《春之祭》的片段与空灵的圣咏旋律对位交织,似乎隐喻着:这场以“上帝”圣名为由的无端审判,实则是人性中最自私、软弱、卑劣的一面。


“传奇之作”十年归来

  2002年,初组建成的国家话剧院凭借《萨勒姆的女巫》一炮打响,剧中环环相扣的情节、演员竭尽全力近乎疯狂的演绎曾令无数观众叫绝。自2005年在首都剧场演出后,该剧已有十年未登台,已成为了戏迷们念念不忘的“传奇之作”。

  十年前同台的演员们有些已是久未谋面,接到通知后他们立即建了群,张秋歌和王卫国在群里激动地聊道:

  一转眼十年就过去了,这十年的长进可都得揉进戏里!

  对于历久弥新之作,王晓鹰导演在表演上有了更细腻的要求。饰演男主角普罗克托的张秋歌说:02年我第一次看剧本时没看懂,很多表达方式都是导演强加给我的。而通过此后三年的不断演出和我自己十年来的成长,我已经能深入走进角色内心。现在我可以说,这是我参演过的戏剧作品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


  名家点评:

  徐晓钟(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在看这出戏时,每个观众都丢不开自己的经历,同时也忘不掉我们国家走过的那条曲折道路。全剧对人性中的天堂和地狱进行了血淋淋地解剖,虽然这种对心灵的拷问并没有结果,在东方大地上也并不陌生,但却真切地掀起了我们心灵的种种褶皱。

  何西来(社科院文学所):看这个戏的观众,能不由自主地被引导向善、接受良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国家大剧院官方微信,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