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纽伦堡的“跨界歌王”

北京日报
(文 李享)由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联合制作的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已于5月31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并于6月2日、5日和7日继续演出三场。这部近五小时的鸿篇巨制是国家大剧院继《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唐豪瑟》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瓦格纳歌剧,也是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的再度联合制作。
这部歌剧在瓦格纳众多的作品中可谓独树一帜,因为它是唯一的一部喜剧题材作品,同时也是一部没有神话传说而描绘真实生活的作品。早在1845年瓦格纳就有了以德国著名民众诗人、工匠歌手汉斯·萨克斯为主要形象来创作一部歌剧的计划,但真正动笔已经是1861年了。当时瓦格纳正处在生活和事业的低谷期:流亡在瑞士,《唐豪瑟》在巴黎演出失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也未能在维也纳如期上演。在这样惨淡的背景下,瓦格纳写出了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于1868年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并大获成功。演出结束,瓦格纳被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请进皇家包厢来接受民众的欢呼,这是史无前例的——通常在皇家包厢里接受民众致意的,只能是国王本人。
《纽伦堡的名歌手》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描写的是在手工业行会各工匠歌手间举行的赛歌会,简单说,就是要比出当时的“跨界歌王”。金匠波格纳欲将女儿艾娃嫁给歌唱比赛上获胜的歌手,外省骑士瓦尔特因与艾娃相恋决意参加比赛,而一心想娶艾娃的书记员贝克梅瑟从中作梗。在鞋匠萨克斯的帮助下,瓦尔特在最终的赛歌会上赢得全场喝彩,而贝克梅瑟却唱得一塌糊涂而被哄下台。有情人终成眷属,萨克斯也得到了大家的尊重。
长达五个小时的音乐中,有许多精彩段落值得好好欣赏。瓦格纳这部歌剧的写法与以往不同,在对位技巧、咏叹调、重唱、合唱等方面更加接近传统,体现出其对德国古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前奏曲依然采用了主导动机的模式,瓦格纳将歌剧中表现不同形象或主题的基本音乐素材(动机)巧妙串联起来,一首前奏曲就是整部歌剧的缩影。第一幕开场和第三幕最后一场的合唱非常宏大,丰满的和声效果让人如同身临歌会现场。第二幕和第三幕中鞋匠汉斯·萨克斯都有既抒情又富有戏剧性的大段咏叹调,瓦格纳也通过萨克斯的这些独白咏唱,将自己对歌剧变革与创新的哲学思想表达了出来。在一些细节的写法上,瓦格纳尤其突出了德国传统,比如在第一幕介绍赛歌会规则的场景中,严谨的对位音乐听起来极具巴赫风格,瓦格纳也是借此向大师致敬。
国家大剧院的这版联合制作,导演是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总监卡斯帕·霍顿,舞美设计大气磅礴,服装造型华丽缤纷,在舞台呈现上也显示出许多新意。特别有意思的是,第二幕终段原本是一场在喧闹街巷中的殴斗,极富市井特色,而导演将此段幻化为萨克斯的一场梦境,伴随舞台布景上的一些歪斜设置,将真实与虚幻融为一体。饰演萨克斯的演员约翰·罗伊特是非常优秀的低男中音、瓦格纳歌剧唱将,声音浑厚饱满,抒情性与戏剧性俱佳;而饰演贝克梅瑟的演员约赫恩·库普佛有很多喜剧表演段落,将这个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此番歌词字幕采用的是我国杰出的德语文学专家、音乐教育家严宝瑜教授的译本。严先生的翻译文辞优美,尽显汉语的风韵,同时又非常准确传达出了歌词的内容,令观众迅速融入到剧情之中,让人感到瓦格纳的作品距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