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剧照

《纽伦堡的名歌手》创作于1845-1867年间,完成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之后,1868年首演于慕尼黑宫廷国家剧院。


瓦格纳的歌剧多以神话或充满传奇色彩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纽伦堡的名歌手》这出喜剧是唯一例外的作品——此歌剧的故事内容是瓦格纳自己编写的,并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舞台,故事诙谐、轻松,音乐和谐、明快,带有鲜明的节庆剧目的特点。故它在瓦格纳的众多歌剧中占一个独特的地位。


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剧照

歌剧的主人公“汉斯·萨克斯”是德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名歌手”,他创作了大量表现真实人性和现实生活的诗歌,对16世纪德国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藉由这个人物,瓦格纳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艺术改革理想以及对德意志文化艺术的自豪与推崇。

此外,此歌剧更包含一些瓦格纳甚少用于歌剧的元素,如韵文、咏叹调、合唱、五重唱、芭蕾舞等等。理查德·瓦格纳虽然以名歌手为本剧的题材,但并不将当时的音乐采用于歌剧之中。而是以现实与人性为主题,乐曲始终在喜剧的气氛中,明朗活泼,又以大调为基调的全音阶对位旋律,清新而具有立体感。至于名歌手的歌唱法,瓦格纳仅采用在第二幕终场,并以散文形式完成此剧本的歌词。这些都是瓦格纳在当时一种创新突破的成功。


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剧照

此版制作是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澳大利亚歌剧院的联合制作,也是国家大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继2015年《安德烈·谢尼埃》之后的第二次联合制作。


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剧照

指挥:吕嘉
导演:卡斯帕·霍顿
舞美设计:米娅·斯滕斯高
服装设计:安雅·凡·克拉格
灯光设计:耶斯佩尔·康格斯豪格
编舞:西格纳·法布里修斯
合唱指挥:马可·奥兹比奇


主演:
汉斯·萨克斯(低男中音):约翰·罗伊特 饰
艾娃·波格纳(女高音):阿曼达·玛耶斯基 饰
西克斯托司·贝克梅瑟(男中音):约赫恩·库普佛 饰
瓦尔特·冯·施托尔青(男高音):达尼尔·克尔希 饰
法伊特·波格纳(男低音):曼弗雷德·黑姆 饰
大卫(男高音):布伦德恩·古奈尔 饰
玛格达莲娜(女中音):安涅莉·碧鲍 饰
弗里茨·考特纳(男中音):塞巴斯蒂安·霍勒契克 饰
昆茨·弗格尔戈桑(男高音):王冲● 饰
巴尔塔萨·佐恩(男高音):沃尔夫冈·施瓦宁格 饰
康拉德·纳赫提加尔(男低音):萨姆·汉德雷 饰
乌里希·埃斯林格(男高音):金郑建● 饰
奥古斯丁·莫瑟(男高音):扣京● 饰
赫尔曼·奥特尔(男低音):王海涛● 饰
汉斯·施瓦茨(男低音):冉笑宇 饰
汉斯·伏尔茨(男低音):古伊多·延特延斯 饰
巡夜人(低男中音):提尔·法维耶茨 饰
学徒:杨燕婷、石琳、段妮娜、胡越、骆洋、仵威、郭建超、马国轶、解俊威、朱贺、孔江闽、纪懋懋 饰
注:●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



时长安排:
第一幕1小时20分钟
中场30分钟
第二幕1小时
中场30分钟 
第三幕2小时
总计5小时20分钟

温馨提示
:由于演出时间较长,各场演出将于当天下午五时开始演出,预计十时三十分结束,请大家安排好时间返程。

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剧照

外省骑士瓦尔特·冯·施托尔青爱上金匠波格纳的女儿艾娃·波格纳,但是法伊特·波格纳已经答应将女儿艾娃·波格纳下嫁在即将举行的歌唱比赛上获胜的歌手,于是施托尔青决意参加比赛。由于不熟悉歌唱要领及比赛规则,加上一心想娶回艾娃·波格纳的书记员贝克梅瑟在计分时从中作梗,施托尔青在预赛中即被淘汰。但是鞋匠萨克斯在施托尔青身上发现那洒脱不羁的天才所蕴含的一种力量,那不受约束的歌唱方式使他预感到——墨守成规的迂腐艺术向更高理想突破的时机即将到来。




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剧照

当天晚上,失望的施托尔青准备劝诱艾娃·波格纳与其私奔,这时贝克梅瑟跑到波格纳家窗前对着假冒艾娃·波格纳站在窗前的侍女玛格达莲娜唱起小夜曲。萨克斯在门口做鞋,用钉锤在铁砧上一下下敲打以记录他歌唱中的错误,结果吵醒四周邻居,街头一通混战,贝克梅瑟挨了暗恋玛格达莲娜的萨克斯徒弟大卫的棒打。趁着混乱,萨克斯将施托尔青拉进自己家里,也让艾娃·波格纳悄悄回到家里。




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剧照

第二天早晨,施托尔青告诉萨克斯他在梦中得到一首歌,当他试唱时,萨克斯不胜神往,当即把歌词和曲谱记录下来,并作了修改。两人进屋以后,贝克梅瑟一瘸一拐走进来,他本来是找萨克斯有事,但看到桌上萨克斯记录的歌谱,赶忙将其偷走。正式赛歌大会上,由于贝克梅瑟不理解歌中的意思,唱的一塌糊涂,被哄下台去。轮到施托尔青唱时,他用音乐将诗中的美丽传达出来,赢得全场喝彩。艾娃·波格纳为施托尔青戴上花冠,法伊特·波格纳授予他“名歌手”的称号。萨克斯赞赏了施托尔青的艺术与纯洁精神,全体人员也向萨克斯表达了敬重之情。
【唱段赏析】
 
前奏曲,选自第一幕
开门见山,磅礴的铜管轰鸣和强有力的弦乐勾勒出辉煌的C大调,奠基了整个前奏曲、乃至整部歌剧明亮的基调;稳健的节奏和主调色彩强的旋律让人联想到一首军队进行曲,而装饰音的使用,如在终止式前的长颤音,展现出瓦格纳对古典主义风格的致敬;歌剧重要的动机都在前奏曲里呈现并会在之后的音乐中重复,而前奏曲中段的动机零碎化、半音化的处理亦体现出其幽默活泼的一面。与同时期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缠绵而无止尽的音乐发展不同,《纽伦堡的名歌手》开篇便是清晰分明的旋律和和声——这在瓦格纳的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在《什么是德意志精神》这篇文章中,瓦格纳指出德意志文化的核心在于它吸收、继承过去伟人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革新;在音乐领域,瓦格纳尤其推崇巴赫和莫扎特,并把他们作为“德意志精神”的最高诠释;我们可以在这首前奏曲中一窥瓦格纳对过往时代的致敬:曲中运用的主题接近路德派众赞歌风格,反射出16世纪德国新教教会音乐的影响;瓦格纳广泛地运用对位的方式来发展主题——作为一种严谨的作曲技巧,对位法指的是两条或两条以上独立的旋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种手法在巴洛克时期中巴赫的音乐里达到顶峰,而瓦格纳对对位的运用展开了一场与过去的跨时代对话,铺垫了整个歌剧对人类艺术、文明的赞颂。 
 
混乱的街道情景,选自第二幕 
这个唱段描述了街道上的邻居们被贝克梅瑟的小夜曲和萨克斯修鞋的声音吵醒之后的混乱场景。萨克斯的学徒大卫赶来,看到贝克梅瑟似乎在向艾娃的女仆玛格达莲娜求爱,心中燃起了嫉妒的火焰并攻击了贝克梅瑟;萨克斯的其他学徒见势前来帮助大卫。情势愈演愈烈,整个街道上的人聚在一起,陷入一片嘈杂与混乱。此时的音乐转换为一段繁复层叠的多声部合唱,最密集处有九个独立的人声声部;邻居们用街头用语互相诋毁,却因所有人都在同时演唱而听不清彼此,充分展现歌剧诙谐而略带荒诞的一面。这一聒噪情景由守夜人的报时而告终——寂静的来临和嘈杂的开端一样突然,显示出这场闹剧的荒诞。 
 
萨克斯的哲思独白,选自第三幕 
这或许是全剧中最富有哲学思辨色彩的唱段:男低音的浑厚音区搭配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点缀和批判性的歌词,这是歌剧最为内省的时刻;当萨克斯提到了对德国和纽伦堡的热爱的时候,音乐转到了代表着希望的大调,旋律更为高亢,而此时更丰盈的交响乐伴奏又令人联想到歌剧振奋人心的前奏曲。布莱恩·马基(Bryan Magee)在他的著作《瓦格纳与哲学》中提到瓦格纳的成熟歌剧都围绕中心词展开:《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Sehnen”(“渴望”),《帕西法尔》的 “Erlösung” (“救赎”),和《纽伦堡的名歌手》的“Wahn”。“Wahn”是一个几乎无法被翻译的德语词;它描述的是一种世间纠葛的荒诞和自我蒙蔽式的疯狂。这段著名的独白亦反射出瓦格纳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瓦格纳最早于1854年接触叔本华的著作,而后者对他艺术理念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叔本华认为艺术能给予这个混乱的世界带来安慰,而音乐作为最抽象的艺术形式直接起源于意志(Wille)本身,独立于表象(Vorstellung)而存在。这段独白中萨克斯对Wahn的描述和叔本华对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接近,即自我欺骗最终会导致自我毁灭。在这部歌剧中,萨克斯平静地放下对女主角艾娃的爱慕之情的举动又贴合叔本华哲学中对意志——其重要表现形式为肉体之爱——的否定。 
 
五重唱“太阳与我的喜悦共同欢笑”,选自第三幕 
这个著名的优美唱段充分展现出瓦格纳对于抒情风格的掌控。以艾娃的独唱开始,并随着瓦尔特、玛格达莲娜、萨克斯和大卫的加入渐渐发展到一部缠绵而不失透明感的五重唱,而主题的反复循环形成一种余音缭绕的效果;木管的运用彰显出田园风格,半音化的旋律走向和延留音也极具感情表现力。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正如同萨克斯在之前提到他不愿意重蹈覆辙马克国王的故事,艾娃在这里有一句音乐直接来源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个重要的逐渐上扬的半音化音乐动机,仿若伊索尔德的影子一般,两个故事由此形成巧妙的呼应。

瓦尔特的胜利之歌“清晨闪耀着玫瑰色”,选自第三幕 
经过萨克斯的指点后,瓦尔特终于为名歌手们呈现出一首既尊重传统、又不乏创新的歌曲,这一唱段亦是整部歌剧对于传统还是革新这一冲突的完满解决。在曲式结构上,它遵从16世纪名歌手最常用的AAB式,展现出瓦格纳复古的音乐情怀;有趣的是,16世纪的名歌手曲风还包括大量的乐句重复和装饰音,而瓦尔特的曲子并没有运用这些元素,且他的旋律更加丰富和半音化:舒缓而悠长的木管与弦乐伴奏支撑着优美高亢的男高音(这个主题取自之前的五重唱,并在前奏曲里便有预示),这首曲子在旋律和配器上又体现出意大利歌剧的影响,标志着德意志民族文化上开放和融会贯通的精神。 
 
尾声,选自第三幕
在歌剧结尾的大合唱中,瓦格纳将艺术与民族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由前奏曲开始的动机做引子,随后紧跟着前奏曲中段轻松的主题,整个尾声的音乐素材都来源于歌剧的开头,形成一种整体感和平衡感。萨克斯教导人们“尊重过去大师的艺术”并认为出身和血统不能代表人的价值,只有真正的艺术才华值得让人尊敬。最后,瓦尔特赢得了艾娃和名歌手的头衔,而萨克斯作为传统与革新的交接人也被献上了以示尊敬的桂冠。结尾处,所有的名歌手、主角们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让人联想到19世纪盛行的公众庆典,而其最早的起源在于古希腊文明。在诸多论文中瓦格纳都提到了“艺术总体”(Gesamtkunswerk)的概念,即所有艺术形式,尤其是音乐、文学、舞台设计、表演、舞蹈的终极结合。他认为古希腊悲剧的伟大在于其对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合以及公众的参与,而现代艺术的衰落在于各个艺术形式分道扬镳,并脱离大众而存在的现象。《纽伦堡的名歌手》的主题,即社会与艺术的无缝融合,以及消除阶级之间的隔阂(主要体现在中产力量的崛起和贵族阶层的衰落),正是瓦格纳对现代音乐、乃至现代欧洲文明存在的问题的强有力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