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本周首演

舞台视觉呈现民族元素浓郁

北京晨报
“每一件服装的款式、材料都非常考究,都是严格按照故事中红军经过的藏区的服装款式、风格、图案、色彩、材料来进行设计的,当然,如果完全使用原始的材料,那么演出服将非常的沉重,为此,我们也使用了很多轻面料做成厚重感,看上去跟真实的藏袍没有什么区别,但即便是这样,一件藏袍也要十多斤重呢!”昨天(7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国家大剧院的后台,歌剧《金沙江畔》的服装监制达瓦拉姆向前去探班的媒体逐一介绍着各种的演出服装。

舞台视觉呈现民族元素浓郁
近一段时间,歌剧《金沙江畔》一直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而随着7月28日首演日的临近,这部国家大剧院专门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打造的中国红色民族歌剧级,也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昨天(7月24日)下午,国家大剧院邀请媒体前来舞台探班,该剧的舞美设计丁丁、服装统筹宋玖玲、服装监制达瓦拉姆、道具设计金继峰与广大记者分享该剧创作与制作的感悟,并且,邀请记者“抢鲜”观看了该剧序幕与第一场的舞台排练。

军装要做旧
在后台的服装间,该剧服装监制、藏族姑娘达瓦拉姆首现向记者介绍了男主角金明的军装,“因为是经历了一次次的战斗,还有各种野外的恶劣环境,所以红军的军装最主要的工作是做旧,还有金明的左臂被卓玛刺了一刀,我们也要在袖子上做出刀伤的血迹效果。”对于卓玛的服装达瓦拉姆更是重点介绍,“我们的工作人员光是腰带的位置就一直在做调整。藏袍对于身材的修饰是十分讲究的,不仅要舒适保暖,又要把女性曲线的美透过厚重的面料体现,我们真的调整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实现,既体现美感,又看起来不那么厚重,当遇到强光时又十分漂亮。除了腰带的重量,目前看到的袍子大概五公斤,但事实真正的藏袍有十多公斤,因为那个时候的藏装更加原始古老一些,用的羊毛毡等。而我们更多的运用复合面料,看起来厚重,色泽质感饱满,但是实际还是没有那么重的。”厚重复杂的藏袍,穿起来是非常耗费时间的,而卓玛换装最短的一次只有一分钟的时间,“为此,我们安排了两个人保证她的换装时间。”

道具多达800件
在舞台侧面,道具设计金继峰介绍说,“这部歌剧制作宏大,道具近800件。这样的道具体量,相比一般的歌剧都是多很多的。除了红军、仇家军的,还有民族的,比如藏族、布依族,还有白族。导演在采风中就确定了很多东西,我们据此做了现场还原。比如:划船的船桨造型样式,来自金沙江畔的雕塑,它结合了舞蹈动作,不仅方便,造型又准确,所以我们的船桨就是据此而来。”
对于所有的道具创作团队都要求真实,“这个戏主要特征就是写实。所以很多东西我们都是进行了做旧的处理。比如旗子,看起来很独特,经过了战争的历练,我们进行了做旧的处理。再比如老旧的武器,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军队没有那么好的装备,供给也较差,比较艰苦。”“再比如,戏中卓玛给桑吉写的信,我们用的就是臧纸,为此专门请教了老师,信上的文字也是老师所写。还有金秀的娃娃(婴孩),南方的女人总是背着筐,所以,起初我们用南方的特色的布料包裹,而金秀死后,把孩子留在了藏区,所以,便设计了体现藏族特色的布料来包裹孩子,最外层是金色的哈达。”

场景要换30次
这部歌剧的布景都很大而且场景非常的多,转场密度大时间短,舞美设计丁丁感慨,“这部戏共10幕,对于一般的歌剧,算是很多的。正如大家所见,是非常满的。所以换景的难度很大。一般来说,歌剧是三幕,而这部歌剧有十幕,一场戏哪怕最少三道布景的话,总体就有三十道,体量大,并且换景的时间非常短,几乎只在一分钟左右,从小镇变成岸边,从森林变成吐司官寨。我们与舞台监督一起,进行了很多练习。舞美是十分写实的,比如在舞台上,我们也会体现藏族常见的碉楼,所以布景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比如这些砖石建筑,都尽量还原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