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最艺术演出榜

“二马”双喜

新京报

美国保罗·泰勒现代舞经典舞集 宣传照
新京报第八期“最艺术”演出榜投票已于昨日结束,有将近2000人参与。本期投票结果,每个类别中,最佳都可用“险胜”来形容。戏剧类,《二马》只比《三昧》多104票;新锐类,《二马》的演员也仅以48票领先第二名。

舞蹈
★最佳舞蹈★

《美国保罗·泰勒现代舞经典舞集》 784
时间:11月19日至20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点评:美国保罗·泰勒现代舞团的两台演出,让我们看到了现代舞爱与阳光的一面。与人们惯常概念里现代舞纠结晦涩的印象不同,保罗·泰勒的舞蹈色调明快愉悦,动作优雅又充满活力,很好地糅合了芭蕾与现代舞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形式,从中能够看到乔治·巴兰钦的流畅、玛莎·葛兰姆的深刻与莫斯·坎宁汉的先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普罗米修斯之火》,虽然背景是9·11事件,但完全没有悲戚之情,以昂扬向上的舞姿,表现出虽遭重创却依旧能够重新振作继续发光发热照亮全世界的美国精神,充满正能量,并令人折服于编舞家的艺术高度。
遗憾的是,保罗·泰勒现代舞团及演员的整体状态并不在最佳,令作品的光芒不能完美呈现。点评人:怅怅(舞评人)

新锐
★最佳新锐艺术家★

刘欣然(演员)作品:《二马》 999
时间:11月16日至17日 地点:首都剧场
点评:如果仍把刘欣然定义为“京剧男旦”,话剧《二马》应被视作他又一部跨界之作。和六年前其在《老舍五则》中的青涩表现相比,此次他在《二马》中男扮女装、反串出演的中年寡妇“温都太太”,贡献出了游刃有余的成熟表演。可以看出,戏曲的表演程式、男旦的美学逻辑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他完成角色呈现。在对角色的文学性拿捏十分精准的前提下,他在舞台上很好地将话剧语言与戏曲语言杂糅一道,合理适度地使用了一些戏曲手段(甚至流派特色)塑造人物性格,令观众看到一个性格鲜明、富于“刘欣然”色彩的异国寡妇。
点评人:杨思思(剧评人)

戏剧
★最佳戏剧★

《二马》1016
时间:11月16日至17日 地点:首都剧场
点评:在老舍的创作体系中,《二马》是不常被提起的一部,这是老舍回国前在英国写就的最后一部作品。他在《二马》中没有着墨于命运的悲凉,反而用幽默的口吻写了“二马”和温都太太、温都小姐的爱情,华人在伦敦的境遇。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英国,但仍然是人们熟悉的、带有点贫嘴的“京味儿”。作为该剧的导演、编剧和主演,方旭小心翼翼地平衡了剧中的虚与实,“伦敦腔”与“京味儿”。方旭在前作《我这一辈子》和《离婚》中惯用的改编方法,就是让台词和当下发生关系。虽然一些流行语难免让人感觉到出戏,但语言之后的人心依旧打动人心。
  点评人:水母(剧评人)

音乐会
★最佳音乐会★

瓦莱里·阿凡纳西耶夫钢琴独奏音乐会 901
时间:11月6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点评:阿凡纳西耶夫的北京独奏会无疑颠覆了很多朋友对贝多芬的认识,尤其是在我们将很多大师演奏奉为权威经典的前提之下,遑论他此次演绎的还是最为家喻户晓的三首贝多芬奏鸣曲。他的个性主要体现在“将音乐打碎重组”的音响和自由节奏,以他自成一派的风格来表达贝多芬的精神性。而抛开演奏本身,从这场音乐会中折射出更为可贵的是乐迷愈加理性欣赏音乐的现象,在争议背后,我们看到每一位观众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是从音乐中萌生出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点评人:陈暮寒(乐评人)

观演体验
★最佳观演体验★

国家大剧院
四项指标均为第一
2667

★遗珠之憾★
舞蹈

沈伟舞蹈团《地图》《声希》
时间:11月12日至13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点评:黑布或红布,包裹着下身,拖着长长的后摆,充满了限制,而下肢小幅快速的运动让身体自由地漂移。上身、面部、高耸的发髻是素白的。看不见面部,只有身体,只有颜色,身体神秘优雅地伸展翻滚,美和抽象在运动中沉思。缓缓转体、躬身、伸出一只手臂的动作在舞者的谢幕中不断地反复,谦恭而深沉。编舞沈伟一身正装谢幕,东方人内敛而悠远的气息辐射全场。
点评人:白爱莲(导演)

新锐
李超(编舞)
作品:《你好陌生》
时间:11月19日
地点:国家大剧院
点评:李超的《你好陌生》是一个新尝试,他表达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舞蹈利用太极的动作原理,发展出当代的舞蹈语汇,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形式,一种可发展的动作语汇。他在音乐的选择上,用了上世纪60年代流行歌曲《I Love How You Love Me》的演奏乐。他在舞蹈里找寻到的韵味,用太极语言发展出的动作给予我们一种新的视觉感觉,也让我们跟原来熟悉的音乐有所脱离。
点评人:王晓蓝(舞蹈家)

戏剧
《喜剧演员的自由之路》
时间:11月17日至20日
地点:北京喜剧院
点评:该剧为中国观众上了一堂意大利即兴戏剧的普及课,在课堂面貌之下是对于“自由”的辨析。在“戏中戏”和不断的跳进跳出中,剧情一步步推进,直至剧末男主人公被押走,演员们发出嘶吼,这段对自由的辩论才终结,自由之路也才刚刚开始,延绵于黑人解放的历史之中。由于语言因素,演员的即兴表演才能未能完全施展,文化差异使节奏有些拖沓而不清晰。这是本剧令人遗憾的地方。
点评人:沈云飞(剧评人)

《三昧》
时间:11月2日至6日
地点:鼓楼西剧场
点评:《三昧》别开生面地采用了一种仿似评书、单口相声的舞台形式:演员在自己(或饰演“自己”)、叙述者、角色之间跳转,演出故事。与评书和单口相声不同的是,有三位颇具曲艺功底的演员频繁对手、互动,使《三昧》得以有来有往、有哭有笑;虽演员大部分时间坐于椅上演出,但绝无枯燥。可以说,这部戏为中国曲艺与西方戏剧的融合实验,提供了一种惊艳的解决方案。
点评人:奚牧凉(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