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新起板》写给普通古典乐爱好者

大剧院委约于京君创作钢琴协奏曲世界首演

北京晨报
 (记者 李澄)10月15日,由指挥家张艺、钢琴家陈萨、琵琶演奏家张强携手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带来了一场名为“‘交响中国风’国家大剧院中国作品主题音乐会”的精彩演出,为观众现场演绎了赵季平、杜鸣心、于京君和商沛雷四位作曲家的作品。其中,由国家大剧院委约旅澳作曲家于京君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新起板》的世界首演更是赢得了全场长时间的爆棚掌声和喝彩声。

音乐会 
展现“交响中国风” 
当晚音乐会的曲目体现了中国当代交响作品的传承与相得益彰,从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青年作曲家商沛雷追溯到出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前辈作曲家于京君、赵季平,再到今年88岁高寿的杜鸣心,几代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得以首演及再次展示。这体现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致力于对中国交响作品推广的中国情怀。音乐会以商沛雷的作品《八仙》开场。管弦乐作品《八仙》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为题材。这部作品首度亮相是在第三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音乐会的上半场见证了由国家大剧院委约作曲家于京君所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新起板》的世界首演。介绍这部作品时,作曲家于京君称“这是写给普通古典乐爱好者的协奏曲”。由钢琴家陈萨担任钢琴独奏,这部集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的钢琴协奏曲获得了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在音乐会下半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在张艺指挥的执棒下分别演绎了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第二琵琶协奏曲》和杜鸣心创作的《青年交响曲》。《第二琵琶协奏曲》由国家大剧院与悉尼交响乐团联合委约创作,此番在国家大剧院的上演,由琵琶演奏家张强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共同完成。作曲家杜鸣心的经典作品《青年交响曲》则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杜鸣心介绍道:“这部作品表达出青年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情绪,国家大剧院的演奏者都是青年人,由这支乐团演奏这一作品定会别具一格。”

《新起板》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交响中国风”国家大剧院中国作品主题音乐会上的最大亮点当属钢琴协奏曲《新起板》的世界首演。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作曲家于京君去河南林县红旗渠采风时的印象。于京君表示,河南梆子鲜明的节奏、行腔酣畅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当时就把自己深深吸引住了,那简洁明快的唱腔多年来一直萦绕在脑海中。说到这部作品的创作缘由,于京君谈道:“陈平院长最初委约这部作品时曾谈到,除了《黄河》以外,很少再有能被全世界观众熟悉的中国钢琴协奏曲作品。国家大剧院希望能够委约一部代表中国风格的钢琴协奏曲,曲调是观众所熟悉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能经受住观众和时间的检验。”当谈到委约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巨大意义时,指挥家张艺介绍道:“观众听到这部作品的第一印象,应该觉得这部作品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每一个乐句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烙印。但如果深入品味整部作品,又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非常明显的现代思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这部作品既让观众觉得动听,又保证了很高的专业水准。能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与国家大剧院提出的委约要求是分不开的,也只有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平台才有能力促成如此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发扬。”
从最初构思钢琴协奏曲《新起板》到当晚音乐会上的首演,这部作品已经修改了五稿。在整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国家大剧院始终与作曲家、演奏家保持着密切沟通。在演出前的采访中,于京君对记者讲道:“这一次与国家大剧院的合作非常特殊,我们采取阶段性试听的做法,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收集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把真正的音乐内涵挖掘出来,这种反复视听提意见,对创作是很有好处的。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大剧院的领导与专家给予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让我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好。我向大家推荐大剧院的这种创作模式。”钢琴家陈萨也深度参与了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并讲道:“今年五月,于京君老师专门从澳大利亚飞到北京,在当时的创作会中,我把曲子像素描一样大概展示了一下,陈平院长和谭利华指挥也参加了会议,我们一起听了这首曲子整体的感觉,大家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关于《新起板》
“起板”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为演员准备开唱时司鼓为其所起的板式,中国戏曲的固定板腔种类繁多,而“新起板”正暗喻着于京君的这部钢琴协奏曲新作与中国传统戏剧之间的基因血脉和“杂交”所产生的时代“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