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歌剧论坛为歌剧发展支招 

世界各大歌剧院管理者聚北京

北京青年报


欧洲歌剧联盟总监尼古拉斯·佩恩  

(记者 伦兵)歌剧诞生于1597年的意大利。19世纪以后,意大利出现了罗西尼、多尼采蒂、威尔第、普契尼,德国出现了瓦格纳,法国出现了比才、俄罗斯出现了格林卡、穆索尔斯基和柴可夫斯基,他们为西方歌剧积累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歌剧作品,至今常演不衰,那也是歌剧最为繁荣的时期。如今的歌剧能否回到当年的辉煌?如今的歌剧如何再吸引观众?即使在歌剧的故乡意大利,这也是人们探讨甚至争论的话题。日前,国家大剧院邀请到一些世界著名歌剧院的领导者,与中国歌剧院团的负责人一道,在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举办的“世界歌剧院峰会——国际歌剧论坛”中为歌剧发展把脉支招。 


德国科隆歌剧院歌剧总监兼总编剧波基特·麦尔

还有谁在看歌剧? 

歌剧曾经在世界舞台上有着极其辉煌的历史。如今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进步,歌剧如何能让人们再有像当年追崇十大男高音、十大女高音那样的热情? 

德国科隆歌剧院歌剧总监兼总编剧波基特·麦尔认为:“现在的舞台演出跟50年前、500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从舞台布景、舞台设计到服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方说我们在制作《阿依达》时,以前我们要依照剧情搭建一座宏伟的宫殿,还有金字塔,现在只需要竖几棵棕榈树就可以满足这样一个异域的舞台布景了,有时候我们只需要在舞台上做一个空空的房间放几个道具,几张板凳就行了,这跟19世纪下半叶时,歌剧就是要表现出这种异域的感受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那种异域的风情已经是很难打动观众了。”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谈到中国歌剧发展现状时说:“歌剧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专业的歌剧院团不多,公众对于西方经典歌剧知之甚少,民族歌剧发展经过时代的变迁形成经典作品的也不是很多。当今社会泛娱乐化的媒体导向,进一步挤压了高雅艺术的生存空间,公众很难以平等的机会听到高雅艺术的声音。同时,伴随着飞速发展的社会带给人们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导致公众对文化的需求快餐化、浅层次化。这些都不利于高雅艺术的传播及发展。” 

歌剧应保持怎样的品质? 

歌剧昔日的辉煌如今已经不再,但歌剧本身仍在继续发展,怎样能够重振歌剧雄风? 

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认为:“如果说,经过多年的努力,歌剧艺术已逐渐为中国观众所认可,那么我们下一个努力的目标就应当是歌剧制作的艺术品质。艺术品质,就是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相当品位和质量上乘、具有很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的歌剧制作,才具有传播与流传的价值和意义,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中国歌剧最终走向世界一流才能够成为可能。” 

波基特·麦尔认为:“辉煌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指歌剧表演本身很辉煌,有宏大的场面?我觉得不是这个意思,辉煌在我看来是歌剧作品能够表现出来的一种能量,一种魅力,一种情绪的强度,他能向人传达出一种信息一种道理,能够打动观众。我认为歌剧并没有丧失它的辉煌,它的魅力,只不过是与时俱进了,以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面孔展现在观众面前。我们只要能够吸引住年轻观众的注意力,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我们就一定能够重振辉煌取得成功。” 

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国际关系总监海宁·汝和认为:“高质量在我看来意味着首先是艺术家的高质量,在我们歌剧院演出的艺术家们,包括指挥家、音乐家、歌唱家、舞台导演都必须是一流的,同时高质量还意味着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这个歌剧的制作也必须是高质量的。高质量同时还意味着客户服务也必须是高质量的,也就是说观众要能够很容易了解剧目的信息,能够很容易买到票,大家可以在网上购票,在网上可以选择想订的位子,同时观众到了歌剧院能够获得非常好的体验,这是我们在工作当中努力要达到的目标。”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


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国际关系总监海宁·汝和

怎样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院? 

在歌剧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提出:“社会化传播主要凭借公共媒体资源进行歌剧艺术相关信息的传递以及推广普及。中国有句俗语叫‘酒香不怕巷子深’,讲的就是公众在美好体验后的个人传播。在资讯困乏的年代,口碑式的传播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式。面对当今社会资讯极端丰富,受众无法主动获知或者筛选过滤有益讯息的现状,这种被动式的宣传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化传播的需求。对此,国家大剧院将公共媒体进行细分,按照不同媒体的属性特征进行资讯的分类投放。通过对平面、电视、广播、网络、户外媒体、硬性广告等媒体资源的覆盖,基本上解决了信息的横向传播的问题。信息的横向传播基本解决后,就需要更进一步地进行活动策划,针对于具体的剧目、项目进行深入的纵向传播。” 

西班牙马德里皇家歌剧院院长米基尔·穆尼兹认为:“歌剧艺术是400多年前发源于意大利的,当时听众一直是在听他们当代人的声音,到20世纪这一切发生了改变。也就是说到20世纪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个指挥家和观众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这个断层与上世纪初期的一些创新有关,歌剧院成了社会少数尊贵人士享用的场所。把歌剧作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使得一些歌剧院成为只有少数人才能够享受的地方。为了能够吸引新的观众,剧目的选择与更新以及创新的舞台设计也很关键。尽管歌剧的基础仍然是有关嗓音的高质量以及音乐的诠释,但是这个场景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与时俱进的语言,能够把舞台和观众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进入到一种身份认同的进程当中,这样才能够把他们变成歌剧乐迷。” 

海宁·汝和介绍了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做法:“我们重视的并不是说我们要向未来的观众销售什么,我们觉得儿童不是未来的观众,我们觉得孩子就是当前的观众,所以我们要让各个人群都充分参与到我们歌剧院的工作当中。首先我们要教育观众艺术是什么含义,莫扎特的艺术是什么含义,威尔第是什么含义,同时我们还要教育观众,歌剧对于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儿童观众也可以跟我们讲一讲通过看歌剧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情感,同时我们也要帮助观众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当然了问问题并不是说有对有错,就是我们能帮助观众,这些小孩子,下一次来歌剧院看歌剧的时候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包括针对学生的儿童的项目,包括由专业人员引导的演示活动,邀请各种观众群参与活动,并欣赏音乐会和歌剧。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础,提高歌剧的普及率,这是我们的目标以及我们所开展的工作。” 

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的伊万·凡·卡姆图特告诉与会者:“很多歌剧院现在已经开始做一些针对儿童的音乐剧的投入,但是我们今天谈的并不是那些单纯的教育的项目,其实实际的做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为了让这些项目能触及更多的人,我们的制作就不一定仅针对大剧场、大舞台,可以针对一些小剧场、小舞台。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大学教育项目,学生包括非音乐系的学生,能够通过参加这些项目而获得学分。我们也在世界各地电影院进行过歌剧演出的直播。另外,我们还要走出歌剧院,使用歌剧院以外的其他场所,获得更多媒体的关注,从而获得新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