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求贤若渴见错就纠

大剧院自建两团助力艺术生产

京华时报


  合唱团演出资料图


  马泽尔演出资料图


  艾森巴赫演出资料图

(记者 许青红)从2009年开始,国家大剧院启动驻院院团建设,目前已经拥有了72人阵容的管弦乐团和75人的合唱团。正因为这两个团的成功组建,助力国家大剧院一系列大制作,得以以世界一流水准呈现。前天,本报专访了两个团的主管领导,国家大剧院党委副书记郭玉良,为公众揭秘这两个团的诞生幕后。

聚焦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于2010年3月,国家大剧院党委副书记郭玉良透露,该团成立近三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团队规模达到了72人,平均每年承担近百场演出。指挥大师艾森巴赫在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后称,大剧院管弦乐团是他见过的中国最好的乐团,非常精细和专业。

构成 齐集了多位大奖获得者

组建自己的管弦乐团,郭玉良称是大剧院发展的需要,他给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定位是两栖乐团,“一边是歌剧演出,一边是音乐会,马林斯基剧院管弦乐团等都采用这种模式。” 

郭玉良介绍,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对艺术家演奏技能的要求起点很高,他们计划招90多人,但到现在才招到72人,不是缺人,是缺特别优秀的、能达标的。郭玉良称,团里的客座首席王晓明是苏黎士歌剧院的首席,他十六岁就得了柴可夫斯基的金奖。大提琴首席杨锰跟陈萨和宁峰是固定的搭档,他们在业内都小有名气。

管理 用室内乐方式锤炼乐队

虽然目前效力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是一支“多国部队”,但郭玉良在管理上严格执行公平的原则,同工同酬。同时按照职位的不同,要求也不同。 

区别于以往乐队的传统,郭玉良非常重视室内乐的训练和演出,“我们有几个室内乐小组,四个乐队首席,每人领一支室内乐队伍,我们给他们创造训练和演出的机会,从训练和演出当中,提升中国音乐家的乐队经验,我们缺的就是这个。”郭玉良认为,室内乐组合能提升中国音乐家比较缺少的乐队经验。

淘汰 外国演奏家走得无怨言

郭玉良称,凝聚力和公平性对乐团来讲同样重要,在尊重每个演奏家主体地位的同时,他见错就纠,“有一个非常优秀的长号演奏家罗比达,个性太突出了。比如演歌剧,通常不让带水杯进去,但他就要坚持带,不让带就不演。他还很容易和人发生对立,往往是情绪化的,而且翻篇的能力特别差,别人第二天就能投入新的工作,就能忘掉,他却翻不过去。” 

为此,乐团给罗比达发了三次警告信,郭玉良说:“第三封警告信到期后,我们就把他辞退了,他走的时候心服口服。”

聚焦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成立于2009年12月,三年间,合唱团承担了大剧院系列制作的演出。去年1月,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首度出访韩国,演出国家大剧院版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组建75人规模的合唱团,郭玉良说目的是为了支撑国家大剧院艺术作品的生产,“每年的歌剧生产都需要用到合唱”。

成长 诸多大腕指教进步很快

与管弦乐团面向全世界招人不同,郭玉良说合唱团主要是面向全国招聘:“他们都非常年轻,主要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几个艺术院校的学生,以近几年毕业的学生为主,考试的时候,我们请黄小曼、吴灵芬等知名的声乐教授、音乐指导,一遍遍地筛选。” 

郭玉良说,他把合唱团分为ABCD四类队伍来管理,其中,A类54名,属于核心层,要求艺术表达能力、语言掌握能力、表演表现力比较稳定。B类紧密层,跟着项目走的,罗西尼和瓦格纳的歌剧,对合唱的要求都不太一样。将合唱团分类后,可以便于人力资源调配。 

郭玉良称,由于合唱团的成员都很年轻,这三年既是表演也是学习的过程,进步很快,“一是开阔了眼界,和德国、意大利、波兰的合唱指挥都有很好的合作,二是提高了对艺术感受的境界。由于国家大剧院制作展开的是国际性合作,跟赞贝罗、强卡洛等世界大导演的合作,使这些年轻的艺术家提升得特别快。”

发愁 团员忙生产休息是问题

合唱团的成长让郭玉良欣慰,也让他发愁,团员们的任务太多,得不到休息,“他们非常辛苦,乐器就是他们的嗓子,唱声乐的早上一般都开不了声,但他们经常上午、下午、晚上连轴转地排练,因为现在生产力度大。比如前段排《洪湖赤卫队》,连续两次是下午1点排到第二天凌晨6点,非常辛苦。” 

郭玉良透露,现在合唱团排不开,几乎都快成常态了,“观众看的是一部一部一场一场,作为排练来说,是几部同时排,对语言要求也高,除了汉语,还要求会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合唱团还得在台上演,得有戏剧训练,扮演什么角色,站在什么位置,每个导演站位要求都不一样。尤其是像强卡洛这样非常熟悉瓦格纳歌剧的导演,他的要求总是跟别的版本不太一样,对合唱团的挑战更大。” 

郭玉良说,他现在要解决的大问题就是合唱队员的休息,“火车不停,但要让坐在火车里的人能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