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自主制作的玫瑰荣耀绽放

——评喜歌剧《玫瑰骑士》

中国文化报

  (文 卜之)国家大剧院近年来精心自主制作的一系列大部头歌剧,无疑是对当前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之外的新兴国家歌剧舞台上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的有益突破。只要歌剧制作质量抓牢了,唯数量论、唯票房论、唯娱乐论等说法自然不攻而破。国家大剧院新制作《玫瑰骑士》洛阳纸贵、一票难求就是最好的明证。

  作为德国喜歌剧的高峰,《玫瑰骑士》是理查·施特劳斯的代表作,更是德国歌剧的难点所在:动用庞大的管弦乐团不难,《玫瑰骑士》难在要让大象起舞,让乐池里巨型的管弦乐团用丰富而细腻如室内乐的层次感与舞台上有控制力的歌手交融;全部用德语演出很常见,《玫瑰骑士》难在要熟稔维也纳宫廷里考究的德语、“土包子”附庸风雅矫揉造作的德语、市井小民通俗的德语、意大利人说的“四不像”德语等多种语境并自如切换;描写婚姻问题、宫廷题材的喜剧也不少,《玫瑰骑士》难就难在霍夫曼斯塔尔的剧本直面17世纪以来就老生常谈的跨阶级婚姻、借婚姻进入上流社会、恋爱自由等问题,并以高超的嫁接手法与19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现实融合,理查·施特劳斯用绝美的音乐和异常丰富的动机,成功塑造了元帅夫人等复杂而生动的歌剧人物。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最终还是要靠扎实的中国制作来铸就。只有把制作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里,打造出一整套从构思到布局、从导演到布景服装制作、从灯光设计到后台监督、从演唱到乐队的班底“基本盘”,才能说有了歌剧的制作能力。北京的铁杆粉丝依稀还记得,威尔第的歌剧《弄臣》最初由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带到北京时的轰动场景:精良的布景、考究细致的舞美、努奇大师好到爆的唱功,以至于幕间休息都不能阻挡强烈要求他返场的掌声……很快,第二年的《弄臣》演出就逐渐增加了中国人的制作班底,再到后来的《奥赛罗》、《游吟诗人》,“以我为主”的思路与“集全球英才而用之”的态度融合,刚刚成功首演的《玫瑰骑士》则在这条道路上更进一步。经验丰富的指挥朗-莱辛尤为擅长打磨乐团,德弗洛导演对歌剧的理解则非常深刻,既不脱离经典,又能赋予其当代意义。更让人感慨的,是从决策到运营再到台前幕后的强大中国团队。国外的剧院往往很难想象,尽管有经验丰富的“外教”调教,但一个平均年龄仅30岁上下的中国年轻管弦乐团、管理制作团队,能勇往直前,克服诸多困难,啃下这么多硬骨头。更难的是,从《纳布科》、《弄臣》以及瓦格纳的几部歌剧以来,国家大剧院年轻的团队把握节奏、保持力度,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对认准的目标扭住不放、坚持到底。

  以《玫瑰骑士》为代表的国家大剧院自主制作歌剧的发展之路,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就是中国高铁、大飞机、核电曾经走过的“引进、吸收、融合、创造”的制作之路。扎实的中国制作正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自身内功的必然产品。在打造中国歌剧升级版的快速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玫瑰骑士》之后,还将有更好更棒的歌剧制作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