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欣然)作为传播文化艺术的机构,剧院未来该如何传承与发展?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艺术创新?日前,由国家大剧院主办的“2022世界剧院北京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开幕,并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的表演艺术行业代表聚焦“艺术传承,万象更新”主题,分享各自剧院的运营经验和成功案例、交流表演艺术发展的新思路,共同寻求行业的创新与进步。
多方位提升文化机构实力
“品质是剧院在时代洪流中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世界剧院同行们的不懈追求。”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现在,人们审美多元化,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业内机构锐意进取,提升自身实力。疫情虽然影响了海外文艺作品的引进,却也为机构锻炼创作能力提供了空窗期。因此,艺术机构更应不断探索原创内容、提升创作水平、把握观众的文化需求,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并实现发展。
提及艺术创作,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颂华也颇有体会。他强调,剧院要寻求发展,就要从“选好戏”转变为“做好戏”,“院团原创精品要不断丰富升级,为剧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内容。”近年来,上海大剧院在原创作品上取得了多次成功,其国风系列舞剧《白蛇》、昆曲《浮生六记》等作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高水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演艺机构需要加紧对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日本新国立剧场的执行总监藤野公之表示,如果剧场想要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为世界舞台艺术做出更大贡献,培养新人的努力必不可少。“我们打造了集歌剧、芭蕾、舞蹈、戏剧和歌舞伎等日本传统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设施,并吸引各艺术门类的培训机构进驻,希望以此更好地培训新人。”藤野公之介绍。
在提高自身实力的过程中,拓展艺术机构的职能和运营范围也是值得机构探索的方向。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执行与艺术总监克利夫·格林逊爵士介绍,卡内基音乐厅在举办演出和音乐会的同时,还会在全纽约市范围内举办系列艺术节,为观众献上来自不同文化的、跨艺术领域的体验,充分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开拓艺术机构新职能的过程中,各个机构的具体探索方式不尽相同,但从业者对于提供多种精神文化享受、从多角度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理念是相同的。一些艺术机构还开发了除基础职能外的文创、主题咖啡、亲子活动和艺术普及等衍生服务。上海大剧院的“A+艺术空间”、上海文化广场户外舞台演出季和户外集市,以及北京园博园的中国戏曲文化周等都是开拓衍生空间、丰富文化艺术行业发展生态的成功案例。对于这样的尝试,张颂华表示:“剧场需要不断突破封闭式空间壁垒,以新触角和新连接探索促进剧院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为人民营造融入身边、浸润日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数字科技赋能艺术发展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代,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也成为艺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以科技的力量赋能艺术创新、开拓演艺行业更多可能性,是众多从业者的期望与共识。“数字技术为剧院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我们可以借此打造一个沉浸式的、虚拟的、永久的、不断演进的、24小时在线的人造电子空间,开发剧院运营新模式。”张颂华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在2021年实施了文旅项目《海上生民乐》,将运用了3D技术的“光音的故事”墙体秀与音乐演出以及沉浸艺术展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多重视听享受,其驻场演出次数创造了剧院的国乐演出历史。
不仅是国内,海外的表演艺术从业者和演艺机构也积极进行着艺术数字化探索。在芬兰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莉莉·帕西基维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发展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也要随着技术发展而有所改变,“歌剧院不是博物馆。在继承宝贵传统的同时,我们还要参与科技发展,力争成为剧院和娱乐行业科技发展的先行者。”在文化数字化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莉莉·帕西基维表示,歌剧院开发了用于艺术生产和设计的扩展现实舞台工具,可以帮助提升创作和团队交流的效率以及指挥调度现场人员。近年来,类似的工具被多次运用到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中,该技术能够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MR(混合现实)的视觉交互技术相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沉浸式视觉体验。
全球表演艺术机构的艺术数字化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从开发数字化舞美技术和数字产品到实施运营和办公数字化,科技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与传统艺术表演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营造了梦幻的视听感受,也帮助了因疫情而无法进行线下演出的机构实现了线上运营,让人们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数字技术也驱动着艺术机构向智慧型机构创造性转型,助力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沟通与互鉴中共同进步
在追求发展、推动创新的时刻,各国艺术机构也应加强交流互鉴,在合作中谋求进步。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如果不积极与其他从业者和机构互通信息、交换经验,本就因疫情影响而缺乏交流机会的艺术机构就会变得更加孤立,其发展的道路也会因此受阻。对此,王宁表示,越是在全球文化艺术领域面临疫情的挑战、迫切寻求突破的时刻,各国越要深化沟通,让彼此的理念与思路相互碰撞,共同寻找前进的方向。
长期以来,全球艺术机构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彼此引进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同国家的艺术团队也共同创作了许多高质量作品,在展现各自优势的同时相互切磋,推动了多方的进步。2022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还将原创的中文歌剧推广到了其他国家,歌剧《夏日彩虹》《采珠人》《水仙女》等8部作品走出国门,在美国和德国的多个著名媒体播出,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此,王宁表示:“我们要共享艺术理念,共享艺术价值,每一步剧目的诞生,每一场演出的成功,每一位艺术家的成才,都是全球艺术机构共同的收获。”

歌剧《水仙女》剧照 肖一/摄
多方位提升文化机构实力
“品质是剧院在时代洪流中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世界剧院同行们的不懈追求。”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表示。现在,人们审美多元化,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就要求业内机构锐意进取,提升自身实力。疫情虽然影响了海外文艺作品的引进,却也为机构锻炼创作能力提供了空窗期。因此,艺术机构更应不断探索原创内容、提升创作水平、把握观众的文化需求,才能有效应对挑战并实现发展。
提及艺术创作,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颂华也颇有体会。他强调,剧院要寻求发展,就要从“选好戏”转变为“做好戏”,“院团原创精品要不断丰富升级,为剧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内容。”近年来,上海大剧院在原创作品上取得了多次成功,其国风系列舞剧《白蛇》、昆曲《浮生六记》等作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高水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演艺机构需要加紧对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锻炼。日本新国立剧场的执行总监藤野公之表示,如果剧场想要获得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为世界舞台艺术做出更大贡献,培养新人的努力必不可少。“我们打造了集歌剧、芭蕾、舞蹈、戏剧和歌舞伎等日本传统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培训设施,并吸引各艺术门类的培训机构进驻,希望以此更好地培训新人。”藤野公之介绍。
在提高自身实力的过程中,拓展艺术机构的职能和运营范围也是值得机构探索的方向。美国卡内基音乐厅执行与艺术总监克利夫·格林逊爵士介绍,卡内基音乐厅在举办演出和音乐会的同时,还会在全纽约市范围内举办系列艺术节,为观众献上来自不同文化的、跨艺术领域的体验,充分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
开拓艺术机构新职能的过程中,各个机构的具体探索方式不尽相同,但从业者对于提供多种精神文化享受、从多角度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理念是相同的。一些艺术机构还开发了除基础职能外的文创、主题咖啡、亲子活动和艺术普及等衍生服务。上海大剧院的“A+艺术空间”、上海文化广场户外舞台演出季和户外集市,以及北京园博园的中国戏曲文化周等都是开拓衍生空间、丰富文化艺术行业发展生态的成功案例。对于这样的尝试,张颂华表示:“剧场需要不断突破封闭式空间壁垒,以新触角和新连接探索促进剧院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为人民营造融入身边、浸润日常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以数字科技赋能艺术发展
在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代,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也成为艺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以科技的力量赋能艺术创新、开拓演艺行业更多可能性,是众多从业者的期望与共识。“数字技术为剧院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我们可以借此打造一个沉浸式的、虚拟的、永久的、不断演进的、24小时在线的人造电子空间,开发剧院运营新模式。”张颂华说,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在2021年实施了文旅项目《海上生民乐》,将运用了3D技术的“光音的故事”墙体秀与音乐演出以及沉浸艺术展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多重视听享受,其驻场演出次数创造了剧院的国乐演出历史。
不仅是国内,海外的表演艺术从业者和演艺机构也积极进行着艺术数字化探索。在芬兰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莉莉·帕西基维看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发展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也要随着技术发展而有所改变,“歌剧院不是博物馆。在继承宝贵传统的同时,我们还要参与科技发展,力争成为剧院和娱乐行业科技发展的先行者。”在文化数字化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莉莉·帕西基维表示,歌剧院开发了用于艺术生产和设计的扩展现实舞台工具,可以帮助提升创作和团队交流的效率以及指挥调度现场人员。近年来,类似的工具被多次运用到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中,该技术能够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MR(混合现实)的视觉交互技术相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沉浸式视觉体验。
全球表演艺术机构的艺术数字化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从开发数字化舞美技术和数字产品到实施运营和办公数字化,科技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与传统艺术表演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营造了梦幻的视听感受,也帮助了因疫情而无法进行线下演出的机构实现了线上运营,让人们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数字技术也驱动着艺术机构向智慧型机构创造性转型,助力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歌剧《夏日彩虹》剧照 牛小北/摄
在沟通与互鉴中共同进步
在追求发展、推动创新的时刻,各国艺术机构也应加强交流互鉴,在合作中谋求进步。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如果不积极与其他从业者和机构互通信息、交换经验,本就因疫情影响而缺乏交流机会的艺术机构就会变得更加孤立,其发展的道路也会因此受阻。对此,王宁表示,越是在全球文化艺术领域面临疫情的挑战、迫切寻求突破的时刻,各国越要深化沟通,让彼此的理念与思路相互碰撞,共同寻找前进的方向。
长期以来,全球艺术机构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彼此引进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同国家的艺术团队也共同创作了许多高质量作品,在展现各自优势的同时相互切磋,推动了多方的进步。2022年,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还将原创的中文歌剧推广到了其他国家,歌剧《夏日彩虹》《采珠人》《水仙女》等8部作品走出国门,在美国和德国的多个著名媒体播出,受到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此,王宁表示:“我们要共享艺术理念,共享艺术价值,每一步剧目的诞生,每一场演出的成功,每一位艺术家的成才,都是全球艺术机构共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