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为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在央视首播,并摘得包括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电视节“金鹰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等在内的10余项专业大奖。经原著作者江奇涛独家授权,2021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将这部经典电视剧首次搬上戏剧舞台,并邀请到国家一级编剧姚远执笔改编,国家一级导演胡宗琪执导,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礼赞之作,于当年七月在上海进行了一连八场的首演。
承袭电视剧版的史诗气质,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上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描写杨瞿两个家庭的浮沉、兴衰和变异,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必然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大势所趋。
7月13至16日,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二度来京,受邀献演2023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曾黎、黄品沅、王劲松等明星卡司携南京市话剧团,将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舒展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三个小时的时间重现一段横跨二十余年的中国革命史。
7月11日,曾黎、黄品沅、王劲松、于东江等主要演员集体亮相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媒体见面会,畅谈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排演的台前幕后。王劲松与曾黎、黄品沅曾在电视剧中分别有过合作。此次在戏剧舞台重逢,他们将上演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还有因信仰不同而分崩离析的师生情谊。


演员曾黎

演员黄品沅

演员王劲松

演员于东江
既要大刀阔斧删减故事内容,又要遵循原著原旨的史诗性和故事性,将片长50集、时间跨度逾20年的电视剧浓缩进话剧舞台是一项大工程。编剧姚远将卷帙浩繁的历史事件植入舞台的时空,导演胡宗琪用创新的舞台语汇将家国情怀的细致入微与史诗的大气磅礴融合,南京市话剧团举全团之力倾情演绎,成就了这组“文华奖”铁三角组合又一部气势恢宏之作。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舞台美学整体呈现沧桑气质。舞台上方,三幅象征远去记忆的“残片”随剧情不断升降,投射其上的威严耸立的祠堂、标志性牌楼、延河荡起的波光、简陋的情报机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历史。国家一级美术设计那树枫表示,用往事残片般“模糊”的视觉效果提醒观众,那个年代虽已远去,但当时的人和事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影响着当下。舞台中央,一个直径13米的转台如同历史的年轮一般,不停迁移着场景,将一幕幕故事推向高潮。剧终,由黑体和宋体两种字体糅合而成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七个大字徐徐落下,演员随转台绕场一周,伴随着磅礴大气的音乐,留给观众震撼的观感和无尽的回味。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情横亘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为全面还原历史,剧中服装大到一件披风,小到一个帽徽,都尽可能地反映剧中人物所处的年代、职业和社会地位。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服装多达200多套300余件,仅曾黎饰演的杨立华这一角色就有6套服装,部分服装还采用真丝面料,加入苏绣等手工技艺,从细节处做到尽善尽美。
与电视剧不同,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由董建昌承担了故事的主要视角。他既是局内人,又像一个旁观者。他不顽固,能跟着时代的潮流走。舞台上的大型“转台”,正是时代潮流的映射。什么是人间正道?正如编剧姚远所说,这部剧并非想告诉观众一个结论,而是要引发观众的思考,去想一想我们的历史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一部大话剧,半部建党史”。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用艺术的手段展示了多个革命与战争场景:从北伐革命到南昌起义,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穿插了广州起义、南昌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井冈山反“围剿”、万里长征、西安事变、卢沟桥 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以及三大战役、湖南和平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磨砺中逐步成熟,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市话剧团、上海新可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制作出品品牌“东艺制造”的代表作。据出品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雯介绍,“东艺制造”以“又红又火”为品牌价值观。红,指的是作品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充满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火,代表作品质量在商业上也经得起检验。
2021年首演至今,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已在46座城市演出64场。一路走来,该剧以打造新时代红色文艺标杆作品为初心,实现了“奖杯”与观众“口碑”的双丰收。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位列中国演出行业话剧类票房、场次综合前十。2022年初,在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上,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喜获最佳编剧、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并获得最佳年度剧目提名。此外,该剧还获得包括江苏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内的多项省、市级大奖,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江苏省艺术基金的资助。
承袭电视剧版的史诗气质,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上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为背景,通过描写杨瞿两个家庭的浮沉、兴衰和变异,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必然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大势所趋。
7月13至16日,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二度来京,受邀献演2023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曾黎、黄品沅、王劲松等明星卡司携南京市话剧团,将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舒展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三个小时的时间重现一段横跨二十余年的中国革命史。
7月11日,曾黎、黄品沅、王劲松、于东江等主要演员集体亮相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媒体见面会,畅谈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排演的台前幕后。王劲松与曾黎、黄品沅曾在电视剧中分别有过合作。此次在戏剧舞台重逢,他们将上演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还有因信仰不同而分崩离析的师生情谊。


演员曾黎

演员黄品沅

演员王劲松

演员于东江
既要大刀阔斧删减故事内容,又要遵循原著原旨的史诗性和故事性,将片长50集、时间跨度逾20年的电视剧浓缩进话剧舞台是一项大工程。编剧姚远将卷帙浩繁的历史事件植入舞台的时空,导演胡宗琪用创新的舞台语汇将家国情怀的细致入微与史诗的大气磅礴融合,南京市话剧团举全团之力倾情演绎,成就了这组“文华奖”铁三角组合又一部气势恢宏之作。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舞台美学整体呈现沧桑气质。舞台上方,三幅象征远去记忆的“残片”随剧情不断升降,投射其上的威严耸立的祠堂、标志性牌楼、延河荡起的波光、简陋的情报机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历史。国家一级美术设计那树枫表示,用往事残片般“模糊”的视觉效果提醒观众,那个年代虽已远去,但当时的人和事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影响着当下。舞台中央,一个直径13米的转台如同历史的年轮一般,不停迁移着场景,将一幕幕故事推向高潮。剧终,由黑体和宋体两种字体糅合而成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七个大字徐徐落下,演员随转台绕场一周,伴随着磅礴大气的音乐,留给观众震撼的观感和无尽的回味。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情横亘多个重要历史时期,为全面还原历史,剧中服装大到一件披风,小到一个帽徽,都尽可能地反映剧中人物所处的年代、职业和社会地位。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服装多达200多套300余件,仅曾黎饰演的杨立华这一角色就有6套服装,部分服装还采用真丝面料,加入苏绣等手工技艺,从细节处做到尽善尽美。
与电视剧不同,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由董建昌承担了故事的主要视角。他既是局内人,又像一个旁观者。他不顽固,能跟着时代的潮流走。舞台上的大型“转台”,正是时代潮流的映射。什么是人间正道?正如编剧姚远所说,这部剧并非想告诉观众一个结论,而是要引发观众的思考,去想一想我们的历史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一部大话剧,半部建党史”。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用艺术的手段展示了多个革命与战争场景:从北伐革命到南昌起义,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穿插了广州起义、南昌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井冈山反“围剿”、万里长征、西安事变、卢沟桥 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以及三大战役、湖南和平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磨砺中逐步成熟,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市话剧团、上海新可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制作出品品牌“东艺制造”的代表作。据出品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雯介绍,“东艺制造”以“又红又火”为品牌价值观。红,指的是作品要符合主流价值观、充满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火,代表作品质量在商业上也经得起检验。
2021年首演至今,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已在46座城市演出64场。一路走来,该剧以打造新时代红色文艺标杆作品为初心,实现了“奖杯”与观众“口碑”的双丰收。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位列中国演出行业话剧类票房、场次综合前十。2022年初,在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上,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喜获最佳编剧、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并获得最佳年度剧目提名。此外,该剧还获得包括江苏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内的多项省、市级大奖,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江苏省艺术基金的资助。
摄影:高尚、彭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