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主题立意高远 题材开掘独特 艺术表达创新

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首演

国家大剧院
多媒体投屏上,水波粼粼船影绰绰,而舞台亦被装饰成一艘乘风远航的漕船,一场关于千年大运河的穿越之旅由此开启……12月2日,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
丝竹管弦呈交响,洋为中用换新装。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交响乐音融会贯通,通过中西合璧的艺术语言,抒写京城大运河之独特风貌,带领观众走近千年大运河的前世与今生。


 

多媒体投屏上,水波粼粼船影绰绰,而舞台亦被装饰成一艘乘风远航的漕船。

“京师运河域,处处屐痕深。”如果说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催生了北京城,那么把北京城养育壮大的,则是大运河北京段。它承载了北京城千年的过往烟云,让北京城成为了一座“水上漂来的城市”,它不仅是一条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命线,更是孕育北京城的京城大运河。
不同于以往的大运河题材艺术创作,《京城大运河》聚焦于大运河北京段,并且经过了前期长达一年的细致采风,深度挖掘京城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北京城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风貌。“自从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有关大运河题材的舞台作品已经出现了多部,而我们这部作品另辟蹊径,集中描绘运河的北京段。”编剧翁思再说。




 
《京城大运河》整台演出共分为五个部分

《京城大运河》由杨乃林担任作曲,翁思再、李东才担任编剧,孔洁担任舞台导演,整台演出共分为五个部分:序曲、第一乐章《一支塔影见通州》、第二乐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第三乐章《漂来的北京城》、第四乐章《致敬大运河》,通过京剧不同流派的典型声腔与交响乐的结合,以套曲形式表现每一部分主题内涵。比如第一乐章《一支塔影见通州》,描写了通州漕运码头、验粮楼、张家湾、通州号子等场景,而最后的声声号子,则引出下一乐章《天上的星星郭守敬》,讲述大运河的修建。
主创秉承的一致理念是,既展示京剧,又不同于戏曲舞台上表演的京剧;既展示交响乐,又必须彰显出传统气韵、中国气派。正如编剧李东才所言,《京城大运河》最显著的特色就是京剧与交响的结合,“传统经典当代呈现,既要有历史沧桑感,又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从而形成具有深厚历史感和强烈现实感的套曲结构。”


在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李飚执棒下,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北京音协合唱团三方聚力。

在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李飚执棒下,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北京音协合唱团三方聚力,合力登台,以庞大的阵容将《京城大运河》演绎得气势如虹、大气恢弘。在每个章节里,每首曲目所表达的内容、意境、意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汇聚成强大的艺术的感染力、冲击力、震撼力。
“一船春风载二黄,燃灯塔下系缆桩。乾隆寿诞香满路,徽班进京入高堂。”这一段老生唱词道出了“通惠河”所流淌的传统文化基因:230年前,徽班通过大运河北上进京,后来在京城的厚土上发育而形成国粹京剧。
花雅并举续文脉,国粹声里国运昌。时空流转,如今在艺术舞台上,西皮二黄再度奏响,杜镇杰、李宏图、迟小秋、朱强、陈俊杰、张慧芳、王怡、杨少彭、张建峰、张馨月、谭正岩、康静、方旭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悉数登场,以国粹之魅力,共唱对中国梦、千年城的美好展望。




京剧表演艺术家悉数登场,以国粹之魅力,共唱对中国梦、千年城的美好展望。

不同于一般的音乐会,《京城大运河》演出极具仪式感、可视感,从起光到收光,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一气呵成、气韵流畅。以“船帆”为主体意向的多媒体大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拟运河上的帆起帆落,营造出层叠有序的舞台空间感,同时以字幕形式打出大运河历史背景,为观众传递更多信息。音画相得益彰,为观众描摹着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大运河的景象,也让观众领略到丰富的舞台视觉魅力和当代审美趣味。



《京城大运河》演出极具仪式感、可视感。

作为我国第一部以京城大运河为题材,表现北京历史文化和现代京城建设发展前景的舞台艺术作品,《京城大运河》主题立意的高远性、题材开掘的独特性、艺术表达的创新性,可谓全国首创、独领风潮,而台下的观众们亦能深切感知。
艺术不负韶华,凝聚主创们的智慧与心血的《京城大运河》,正如大运河上的一艘漕船,挺立潮头,迎风扬帆。任何一部舞台艺术精品的诞生,都需要经历千锤百炼,在细节上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这艘“漕船”亦如此,尚有需要完善、打磨、精进之处,比如京剧与交响的融合度,灯光、舞美、音响的配合度、演员表演的纯熟度……然而,桅帆立起来了,魂魄立起来了,便为成功第一步。
以古鉴今,《京城大运河》就像一部说书人的书,藏着无尽的故事宝藏,引领观众探究更多更远;同时,她也引领着中国原创舞台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之魂,驰而不息,探寻至臻至境……

摄影: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