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有一种毒药》重登国家大剧院

演绎家庭内部爱恨纠葛

国家大剧院

由曹禺女儿万方编剧、曹禺外孙苏蓬执导、龙马社出品的话剧《有一种毒药》于7月20日晚登陆国家大剧院,进行为期9场的演出。《有一种毒药》自2006年初次亮相以来,已经在北京人艺等一流的剧场演出过近200场,获得广泛赞誉,而这次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继2010年纪念曹禺诞辰100周年之后,该剧第二次登上这个辉煌的舞台,李建义、邹健、杜宁林、周月等新老演员再次联手,继续演绎现实家庭生活中那一种无色无味,但散发出致命气息的“毒药”,这种“毒药”的名字就叫做亲情。 

梦想与亲情的冲突 最终结果两败俱伤  

在这个世界上,谁人没有过梦想?但是有时候,束缚我们飞翔翅膀的,却是那人人为之依赖的亲情。 


当梦想与亲情碰撞,谁在掌握致命的毒药? 肖一/摄

《有一种毒药》讲述的正是梦想与亲情冲突的故事。一个看似平凡普通的家庭,性格各异的各个成员:父亲,一个彻头彻尾的迷失者,整日把自己麻醉在酒精中不能自拔;而强势的母亲,用自己世俗的力量一手摧毁了丈夫的梦想,她一心爱着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完全不能接受儿子已经找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并希望追寻新生活的现实;备受压抑的儿子,一直麻木地生活在强势母亲和失败父亲的阴影下,直到他遇到了小雅,一个因为病痛只能坐在轮椅上,却依旧心存高远的美丽姑娘,他内心理想的嫩芽终于开始萌发…… 

当世俗开始裁剪着天高云阔的理想,两两碰撞,如同烟花一样绽放出绚烂而痛苦的火花,  

谁燃烧掉了谁的生活?谁又是真正的受害者?谁的手中握着那致命的毒药?谁又如同饮鸩止渴一样把它一饮而尽? 

编剧万方:母亲是最大的牺牲者

相较于父亲曹禺那些戏剧性极强的伟大作品,万方的作品更带有一种轻灵的女性气息,她的视线常常集中在家庭伦理的题材上,比起那些宏大的传奇历史性叙事,家庭中这些茶杯里翻起的风暴也同样具备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 

万方说:“我父亲的剧作非常具有戏剧性与传奇性,严格遵照着三一律,而我喜欢打破这个规律,把看似平淡凡俗的生活场景搬上舞台,我喜欢用亲情和血缘说事儿,因为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联系,最朴素也最复杂,最能体现人性的纠结与斑驳。” 

中西方戏剧中表达爱情的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但是,对于亲情带来的爱与伤害,表达方式却是惊人的一致,《有一种毒药》与尤金·奥尼尔的《进入漫长的黑暗旅程》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对此,万方说:“我父亲非常喜欢奥尼尔的剧作,我自己倒没有特意研究这部名作,非常有可能是那种深入骨髓的东西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 


对于亲情带来的爱与伤害,每位观众心中都藏着各自的答案 肖一/摄

很多看过以往演出的观众都不太喜欢剧作中母亲的形象,她运用世俗的强大力量,打着母爱的幌子,不动声色地毁掉了所有至亲至爱人的梦想与生活,对于这种普遍的看法,万方却提出了异议,“关于母亲这个角色,我倒认为她很可怜,其实她是最大的牺牲者,一直都是她一个人在为全家的痛苦埋单,她之所以让人无法忍受和厌倦,就是因为她的人生角色是妻子和母亲,她必须要介入到家庭其余成员的命运中去,这是命定的悲怆现实,而且永无被修改的可能。”  

当父母和亲人因为爱,无意间伤害了孩子内心深处最纯真的理想,作为孩子又应该如何抉择?是坚持梦想还是服从家庭?这个坚持与服从之间的底线又在哪里?如果此身甘与众人为敌选择叛逆,那么孩子就是一个背叛家庭不孝的混蛋;如果听从家长的安排而一辈子碌碌无为,那么他就是一个众人眼中的懦夫。万方本人也在困惑于这个关于“亲情与追求理想个性”之间的永恒矛盾,“就是因为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而求答案不得,所以才选择用戏剧来表达困惑,而且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不同年龄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相信观赏过演出之后,不论是第一次走进剧场的新观众,还是已经看过前几轮演出的老朋友,对于这个永恒的悖论,都会得出新的感悟和体会,也许,等到大幕缓缓合上的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每个观众的心中。 

龙马社创始人邹静之:《有一种毒药》具备哲学内涵  

自2008年起,创立不到3年的龙马社现在已经在观众群体中创造出了良好的口碑,作为龙马社的创立者之一,著名编剧邹静之对《有一种毒药》大加赞赏,“我觉得这部作品中有很哲学层面的思考,表现了现代人普遍沟通的难题,有时候,越是亲近的人就越是无法沟通。我相信看过演出,观众都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