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国家大剧院马勒系列音乐会盛大启动

国家大剧院

点击进入国家大剧院纪念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乐会专题

“我的时代终将来临!”当马勒生前以一个指挥而非顶尖作曲家的身份风靡欧美之时,他便做出了这样大胆的预测。在马勒逝世百年后的今天,马勒作为作曲家在世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完全验证了他对自己的预测。 

2010年是马勒诞辰150周年,2011年则是他逝世一百周年纪念,在这两年之中世界各大著名交响乐团、核心演出机构均推出各式各样豪华的“马勒大餐”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2011年国家大剧院从7月9日至12月2日,在五个月的时间内重磅推出纪念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乐会。7月4日,主办方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与另外两位参与此次马勒系列的艺术家: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和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张艺,共同发布了大剧院“马勒系列”的相关情况。 


  陈佐湟(右)与关峡(中)、张艺在发布会现场 罗晓光/摄

国内罕有的马勒盛宴 

在世界音乐之林,马勒是一位特殊的大师,他的音乐始终包含着天才的思维和无尽的激情,他的十部交响曲更以编制庞大和演奏难度高而著称,其宏大的结构、细腻的层次、深刻的内涵和绚丽的色彩,甚至达到了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艺术高度。也正因此,马勒的交响曲不仅国内乐团演奏相对较少,国外乐团也很少会在出访的音乐会中安排这样吃力的曲目,在此前北京的舞台上,一年之中也很难上演几次马勒交响曲。 

放眼当下,重拾马勒作品正在成为世界乐坛的潮流与趋势,如同2011年德国莱比锡的马勒节、波兰的马勒音乐节、英国爱乐乐团的马勒系列音乐会一样,每一次包罗全面性曲目的马勒系列音乐会的上演,都成为了演出所在地乐迷的盛大节日而受到国际瞩目。在中国,马勒和他的音乐同样在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因此,2011年作为全世界的“马勒年”,对国家大剧院而言无论是市场还是观众都对马勒作品的策划与诠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国家大剧院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好契机下,推出了富有创意的大剧院“马勒盛宴”。继2009年成功引入琉森音乐节后,大剧院将再次通过对马勒的关注,更深入的参与到与世界音乐的对话和活动中去。著名作曲家谭盾说:“从马勒系列看,这就是国家大剧院融入今年全球纪念马勒庆典的典范。我跟其他千千万万的观众一样喜欢马勒,这次活动是所有马勒崇拜者、爱好者的节日,国家大剧院的马勒系列演出是送给乐迷最珍贵的礼物。” 

七大中外乐团、十位指挥家聚会“马勒年” 


  柏林爱乐乐团将于11月走进国家大剧院

从7月9日到12月2日,国家大剧院盛邀了七支中外交响乐团、十位指挥家共同加入到纪念马勒的队伍之中。纵观这份丰盛的马勒“菜单”,柏林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亚洲爱乐乐团等国外著名名团和西蒙·拉特、大卫·辛曼、艾森巴赫、彼得·弗洛等指挥大师的名字跃然纸上。更加让人瞩目的是,他们全部都在马勒的诠释上取得过骄人的成绩。 

世界乐坛的“无冕之王”柏林爱乐乐团在历史上与马勒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1895年,马勒便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首演了自己的第二交响曲,在之后的一个世纪中,马勒作品也成为柏林爱乐的重要保留曲目,历任音乐总监卡拉扬、阿巴多和此番到访的西蒙·拉特也都是最具分量的马勒指挥大家。大卫·辛曼与苏黎士市政厅管弦乐团不仅今年在莱比锡的马勒音乐节上大展身手,而且他们首次以全集形式发行的马勒全套交响曲录音也成为近年口碑最好的马勒录音之一。将在12月为“马勒系列”压轴的捷克爱乐乐团则与马勒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1908年马勒正是亲自指挥捷克爱乐完成了自己第七交响曲的首演。 


  郑明勋率亚洲爱乐乐团8月亮相 罗晓光/摄

作为中国人自己的马勒盛典,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以及陈佐湟、张艺等国内乐团与艺术家,也在整个马勒系列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将先后演绎第一、第二、第三、第八和第十等五部交响曲,这也是大剧院管弦乐团成立后首次成系列的演奏这样庞大的作品,无疑将成为乐团展现自身实力的契机。将与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绎第二、第三交响曲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是国内较早开始大量演绎马勒作品的乐团之一,此次国家交响乐团的加盟也必然会为马勒系列带来一股强大的力量。而将演奏第七交响曲的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近年也在乐团总监张艺的带领下,频频向马勒的重磅作品发出挑战,其中2010年张艺与乐团演奏的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成功,也足以让人期待他们即将在今年九月份演奏的第七交响曲。 

在7月4日的发布会现场,三位嘉宾首次道出了策划“马勒系列”的背后故事。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说,在世界任何一个音乐重镇,在五个月内于同一个音乐厅上演马勒的全部十首交响曲都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马勒在中国的兴起也不过二十年的时间,此次国家大剧院尽心尽力推出的马勒全套交响曲演出也可谓是一个里程碑一样的事件,无论对于大剧院作为一个世界级艺术中心的演出机构,还是对于中国的交响乐发展而言都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表示,马勒第八交响曲之前在国内鲜有上演,因此这次国交与大剧院管弦乐团共同演奏的第八交响曲,只有出色的演奏才能满足乐迷对于“马勒八”这部特别的作品的期待。相比乐队而言,马勒第八交响曲对于合唱团的考验更大,动辄数百人的合唱团需要提前半年便开始准备,从音色、唱词的发音吐字到具体表情、力度处理都需要严格的统一,因此国家大剧院上演这部交响曲不喾是一个重大的音乐工程,在演出策划前期也进行了多方论证,对这部作品能顺利而高质的上演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作为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参与此次“马勒系列”张艺自称是“乐迷型”的指挥。他指出,马勒的交响曲演奏难度巨大,对于乐队和指挥而言都是一次挑战,因此虽然目前离中芭乐团上演马勒第七交响曲还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但团员早已投入排练,而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也已经开始提前排练,所有参演人员都对该系列演出报以了极大的重视和期待,确保演出的高水准。 

十部交响巨制,开启巨人“复活之路” 

国家大剧院在这次马勒系列的策划中,选取了马勒的十部交响曲为切入点,“在注重内容、强调水准、精于品质的着力点上,我们力图为中国观众打造一场具有规模和品质的马勒盛宴。”陈佐湟说。7月9日,陈佐湟将率领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与大剧院管弦乐团以一部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为“马勒系列”拉开大幕。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被“破例”安排在当日下午三点开始,而大剧院这样策划也是另有深意的。 

大剧院演出部的任小珑为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894年3月29日下午,19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冯·彪罗的葬礼在汉堡举行。现场有将近三千人聆听着由童声合唱团演唱的圣歌,马勒就是其中之一。事后证明,这一在下午举行的葬礼不仅成为马勒完成第二“复活”交响曲的重要灵感来源,更是他这部创作过程最为曲折的交响曲得以成功的关键。因此,大剧院才特别将这部作品安排到下午,其中最为经典的“葬礼”乐章将为观众“复原”当年马勒参加彪罗葬礼的情境。  

7月16日,柏林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里尔·夏巴多将带领同一团队,继续奉上马勒的第三交响曲。这位经常造访中国的指挥对马勒的作品有着独到的理解。在今年5月至6月于波兰举行的马勒音乐节中,夏巴多就被邀请指挥了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此次来到大剧院指挥马勒也将为国人带来国际水准的马勒诠释。 

此后,马勒的另外八部交响曲也将逐一在大剧院音乐厅上演。参与此次“马勒系列”的指挥大师大卫·辛曼说,“演出马勒的全套交响曲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听众会听到不同的指挥家演绎的不同的马勒而不是单一的某一部作品,这样的听觉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柏林国家歌剧院院长卡姆图特则兴奋地表示,“我想对中国的观众说,能够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来听到马勒的音乐,现在这个绝好的时机到了!”指挥家张国勇对本次大剧院“马勒系列”寄予厚望,“不同指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阅历的交响乐团对马勒交响曲的理解一定各有所长,所以这一定是一场音乐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