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经典改编 口碑票房双赢版《四世同堂》“回归”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

“整出戏很有历史的纵深感,演员的表演也功力十足”,“是真正有历史厚度的作品,是有大追求的大气的作品”;“尽管某些情节和原著不尽相同,但丝毫不影响原著的主题与人物塑造。全剧以传达老舍神韵为中心,观众看到的是一出新现实主义风格演绎的‘新京味’话剧。”……在火遍海峡两岸、大半个中国,刚刚完美揭幕国家话剧院新剧场之后,由田沁鑫改编自老舍同名经典巨著,被誉为“精度审美北京胡同及世俗风情”的话剧《四世同堂》,又将于6月3日至12日亮相国家大剧院。


  导演田沁鑫向舒济(右)赠书 罗晓光/摄

5月26日,在老舍长女、老舍纪念馆馆长舒济,导演田沁鑫,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孟鑫等出席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了解到,这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北青文化艺术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手打造,北京巨龙文化公司全程策划推广,各主办方整合优质资源、按照市场规律精心运作打造的话剧,筹划之时理想的首演剧场,正是国家大剧院。而在老舍长子、原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以“导演好,演员好,舞台调度好,这个戏立住了!”评价该剧之后,舒济也在现场肯定田沁鑫的改编,并接受田沁鑫赠送的即将出版的新书《田沁鑫的排练场——四世同堂》样书。 

原定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短短半年取得极佳市场口碑

2010年10月底,话剧《四世同堂》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首演一炮打响,近3个小时的精彩演出征服了宝岛观众,获得广泛赞誉,并成为台北近些年纯商业运作下票房最高的大陆话剧作品。


  话剧《四世同堂》天津演出海报局部

据记者了解,筹备三年之久,斥资1000万元打造的话剧《四世同堂》,主办方因筹划之时便立志要打造戏剧市场的标杆之作,原计划的首演剧场,正是国内最高表演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但终因难以协调出完美的档期才转战台北,从而前所未有地开创“北京创排——台北首演——全国巡演——回京贺岁”的独特演出模式。事实证明,这样的运作模式让该剧尚未回京便拥有了相当高的关注度与口碑效应,北京首轮演出更引发“四世同堂现象”。 

该剧已于首演后的短短半年时间,在台北、深圳、上海、北京、青岛等海峡两岸19个城市完成59场演出,征服了包括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海基会董事长江炳坤等在内的10万余名观众,演出总票房达到近2000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充满浓郁北京胡同风情的大戏在各地均未遭遇“水土不服”,座无虚席的场面一再上演。“大剧院此次给出长达10场的演出周期,看重的正是该剧的艺术品质以及在短短时间内取得的市场口碑。”孟鑫介绍说。 

舒乙给出“三好”评价,舒济肯定田沁鑫的改编


  大剧院新闻发布会现场 罗晓光/摄

不久前,媒体拿话剧《四世同堂》与经典京味戏《茶馆》比较讨论,提出“可以推拉的活动墙面的《四世同堂》是否还算京味戏?”的疑问。对此,在导演田沁鑫看来,“《茶馆》系着好几代人的情感。说到京味戏就思念它,眼前出现新的,肯定觉得比不了。只能说如果努力的话,也会出现不错的京味戏。” 

而她眼中不错的京味戏,“首先是北京的事。再有北京人的精气神和北京人特有的人际关系,才能产生好故事。”因此动手改编字数多达85万的老舍恢弘原著时,她用的是探索10余年的新现实主义手法,除将原著结构大幅度调整,令故事更加紧凑好看之外,重点展现了正派、旧派、新派、城市平民四派老北京人的精神气质,联系历史暗合当下。对于剧中北京籍演员少,说的不全是地道北京话,田沁鑫坦言这是改编、排练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但在舒济、舒乙眼里,该剧的舞台呈现及演员表演都可圈可点。 

北京首轮演出时,看过话剧《四世同堂》的舒乙用“三好”给予点评:“导演好,演员好,舞台调度好,这个戏立住了!” 

在国家话剧院新剧场开张庆典时观看过该剧的舒济,在发布会现场表达了对该剧改编的肯定,并接受了田沁鑫赠送的即将出版的新书《田沁鑫的排练场——四世同堂》样书,与田沁鑫、孟鑫等人打开封闭的背景板,共同预祝话剧《四世同堂》大剧院10场演出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