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钢琴大师莱昂·弗莱舍、安德瑞斯·席夫、加里·格拉夫曼的到来令“国家大剧院2011国际钢琴系列”音乐会群星闪烁。紧随他们的脚步,世界顶级钢琴家俱乐部里的另一位演奏家——皮特·安德索夫斯基也将首次来到中国大陆,于5月28日在大剧院与观众见面。
乐坛最热门的钢琴家
尽管年资无法与前几位钢琴大师相媲美,但今年42岁的安德索夫斯基已站上了相同的高度,并成为乐坛最受瞩目的钢琴家之一。除了“回声”古典大奖、“留声机”最佳乐器演奏奖、格莱美提名等众多顶级音乐奖项,他还于2004年将四年一度的“吉尔摩艺术家”称号和3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收入囊中。浏览他的演出履历,其中充斥着卡内基、维也纳、马林斯基等世界顶级音乐厅,柏林爱乐、芝加哥交响、波士顿交响等一流乐团,以及指挥大师阿巴多、海丁克、加德纳等如雷贯耳的重磅名词。但最难得的是,他同时拥有着暮年大师的演绎水准和新一代演奏家的体力、精力,可以说正处在钢琴界众人艳羡的“黄金状态”。
钢琴界的“变相怪杰”
如果说电影里的“变相怪杰”曾令所有看过的人心神荡漾,那么安德斯夫斯基与众不同的行为和充满创意的音乐则让他堪称现实中的“钢琴怪杰”之名。他的成名是由于一次传奇性的经历——1990年,年方21岁的安德索夫斯基以贝多芬的《迪亚贝利变奏曲》作为参赛作品参加英国利兹钢琴大赛,技惊四座。除了演奏技巧,他大胆的曲目选择也震惊了所有人——《迪亚贝利变奏曲》可以说是钢琴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它篇幅极长(安德索夫斯基演奏的版本长达64分27秒),要求极高,可以说是对演奏者体力、技巧、音乐观与诠释能力全方位的挑战,所以尽管被认为是“音乐史上唯一能与巴赫《哥德堡变奏曲》齐名”的作品,但却很少有钢琴家敢于涉足,会用它参赛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而让人最跌眼镜的是,安德索夫斯基在征服了所有观众与评审顺利入围决赛后,却毅然退出了这一唾手可得的国际顶尖钢琴大奖的角逐,再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安德索夫斯基的音乐一如他个人一样,总给人带来惊喜,心情不由自主的被其牵引。英国《卫报》形容他的演奏“充满光辉的灵感”,还有媒体说他“对创新非常执着,性格十分强烈与鲜明,对比反差巨大,给人很深的印象甚至是震撼。”而他给自己的标准则接近苛刻——曾经在卡内基音乐厅的一次演出里,由于不满意自己对一首作品的演绎,在返场的时候他对观众宣布自己刚才弹的不好,要从头到尾再弹一遍。
古典乐坛拍电影最多的人
除了在黑白琴键上将自己的“与众不同”进行到底,不走寻常路的安德索夫斯基还是古典乐坛里经验老道的“电影人”。纪录片大师布鲁诺·蒙桑容曾三次以皮特·安德索夫斯基为原型和男主角拍摄电影,其中第三部电影即将于2011年上映。值得一提的是,导演蒙桑容同时也是一位小提琴家,音乐功底深厚。他拍摄的主角多是古尔德、梅纽因、里赫特等顶级大师级的人物,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绝对宗师,眼光毋庸置疑,而皮特·安德索夫斯基则是他所拍摄的为数不多的新生代演奏家之一,并接连合作三次之多,也可看出他对安德索夫斯基发展前景的看好。
曲目新改编 演绎创意万花筒
本次音乐会上,安德索夫斯基带来的曲目再次展示了他对各个风格的把控能力和创意。除古典主义时期代表巴赫的《英国组曲》第五、六首,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诗人肖邦的《玛祖卡》外,他还特别加入了自己改编的舒曼作品《六首为踏板钢琴而作的练习曲》No.56,誓让中国观众感受他的音乐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