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八月合唱节用歌声勾勒世界图景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西班牙纳瓦拉室内合唱团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个地方也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这些不同的语言和方言用合唱表现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答案就在即将于8月2日开幕的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 

听什么?大剧院告诉你 

国家大剧院的八月合唱节自2009年首次推出以来,每年都会让观众看到不少世界知名合唱团的身影,也为这一在国内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形式开辟了又一片全新的疆土。那么2013年八月合唱节又有什么新的特色,将会带给观众什么新的惊喜呢?著名合唱指挥家吴灵芬说:“每年暑期都是合唱活动的密集期,国家大剧院的八月合唱节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高端品牌。这届合唱节汇集了来自中国、西班牙、奥地利、英国的不同风格的六个合唱团体参加演出,每个团都有着不凡的实力,水准非常高,让听众能够对合唱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同时,从大剧院官方网站公布的节目信息中不难发现,2013年八月合唱节还相当“亲民”。据大剧院演出部项目负责人介绍,不论是来自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民歌合唱团还是西班牙纳瓦拉室内合唱团,亦或是来自国内的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都选择了不少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曲目。

比如大剧院合唱团就有根据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俄罗斯民歌《婚礼之舞》等改编的合唱作品;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带来的是斯洛伐克、德国、俄罗斯等地的民谣;而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的一场“伏尔加之声”则是清一色的俄罗斯“怀旧”之作——《山楂树》、《喀秋莎》、《红莓花儿开》、《神圣的战争》,无一不代表着当年那段难忘的流金岁月。西班牙纳瓦拉室内合唱团与奥地利萨尔茨堡民歌合唱团更是大走“民族路线”,从《小木匠》、《可爱小东西》、《你的鼻尖》等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特产”,到《纺织工之舞》、《鞋底舞》、《橡树波尔卡》、《猎人行进曲》、《我来自奥地利》等载歌载舞的“奥地利特色”,六场音乐会将为观众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世界观光图。 


  奥地利萨尔斯堡合唱团


  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

如何听?专家告诉你 

和独唱相比,合唱的魅力在于讲默契、多变化,合唱团独特的表演方式、风格多样的曲目、声音的超强感染力等因素也是虏获观众的“必杀技”。如何从合唱中听出感觉,听出门道,选出心中最喜爱的合唱团,多位业界专家也给观众支了不少招儿。 

合唱指挥家吴灵芬说,在合唱中,不仅仅是变化多样的人声,舞台状态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舞台表演、肢体语言运用的好,就会和声音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大大提高合唱的质量。合唱指挥家杨鸿年则建议观众从三个“多样性”来听。“一是演唱风格的多样性,二是演唱技巧的多样性,三是表演形式的多样性。”他还特别介绍说:“这次音乐会的曲目经过精心策划,包含了不少近年来合唱团的得奖作品。比如彼得里斯·瓦斯克斯绕口令式的《狂欢节之歌》,我团曾凭借此曲于2011年参加圣彼得堡第七届国际合唱比赛,获一等奖;还有一首《篝火》,原为亚美尼亚作曲家阿鲁秋年的作品,旋律充满了欢快的情绪,表现人们对家乡热爱之情,现由我改编为童声合唱,听来别有一番情趣,这也是合唱团在国内首演此作。”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


  英国剑桥国王学院合唱团

大剧院合唱团团长黄小曼在打分中最重视的就是对作品的“终端”表现,也就是说合唱团的演唱是否能够打动人心,这个来自人类最本能最直接的感觉其实就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她还特别建议要到现场聆听合唱。“任何一支合唱团的现场演唱都是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好的合唱团尤为如此。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细细品味声音的变化起伏,感受人声的各种可能,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