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鲁迅唯一“爱情小说”

只出走,不伤逝

经典民族歌剧《伤逝》即将登台小剧场

国家大剧院

30年前,一部由鲁迅原著改编的歌剧《伤逝》曾轰动一时;30年后,这部歌剧将以全新面貌再次走进观众的视野。9月22日至25日,由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改编、福建金帝集团鼎力支持的经典歌剧《伤逝》校园版——《紫藤花》将在国家大剧院连演四场。日前,该剧正在紧张排演中,并将于9月16日率先在厦门演出。9月7日,该剧艺术总监郑小瑛携众主创、主演出席了发布会,而曾在首演中担任重要角色的著名歌唱家关牧村也应邀出席了活动。


  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左) 罗晓光/摄

全新复排: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

歌剧《伤逝》取材于鲁迅的同名短篇小说,故事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为主线,深刻细致地刻画了两个在新思潮影响下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进步青年,同时也揭示了旧社会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词作家韩伟、王泉将小说改编为剧本,并由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曲,在当年获得了巨大反响。其中《紫藤花》、《一抹夕阳》、《风萧瑟》等优美上口的唱段,早已成为我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曲目广为流传,而当年主演该剧的殷秀梅、刘志、关牧村等也早已成为活跃在歌唱舞台上的当红艺术家。

如今,30年过去了,适逢鲁迅诞辰130周年,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再次排演以《伤逝》节编的《紫藤花》,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郑小瑛表示:“一方面,希望在这个时刻能以歌剧的形式带领观众重温鲁迅的经典文学,以此向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致敬;另一方面,《伤逝》中对爱情的思考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仍旧能够呼应时下的社会现实,对现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第一女指挥”郑小瑛 罗晓光/摄


  两位青年演员现场演唱主题歌《紫藤花》 罗晓光/摄

郑小瑛:“让《伤逝》再活起来”

郑小瑛表示,重新排演这部作品的经过并非一帆风顺。这部作别舞台多年的经典歌剧几乎已经“失传”,能查阅到的资料只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剧〈伤逝〉选曲(钢琴伴奏谱)》中的10首选曲。为了将这部优秀的民族歌剧复原于舞台,郑小瑛可谓费尽心血:“在征得施光南夫人洪如丁的同意后,我将全剧剩余的所有原始手稿,从当年演出这部作品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档案馆里又发掘了出来。然后再请人以当年录制的唯一一盘专辑为参照标准,重新分析、整理,前前后后历时近一年。之所以我如此费力去做这件事,就是希望这部经典歌剧再活起来!”

精编版《伤逝》更接近现代观众审美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一版本并非简单的重现,而是对原作进行了精心的提炼,并赋予了该剧新的结局。原本长达2小时的歌剧,被删节在了约1个半小时以内。故事结尾更是变为了开放性的结局,对涓生和子君的故事进行了新的演绎。用郑小瑛的话说就是“只‘出走’,不‘伤逝’。”

改编后的《紫藤花》不再止于悲戚地赚取观众热泪,而是给观者保留反思和探索的空间。同时,为了使这部作品更易于在校园中演出,音乐伴奏采用了钢琴与少量弦乐的室内乐风格,乐队和合唱团的人数也分别进行了压缩。舞台风格同样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既有民族戏曲两椅一桌的写意风格,又在演员的表演中融入了优美的肢体动作,呈现出一派现代自然的简约风格。

“老将”郑小瑛再度挥棒歌剧

除了精心编排的内容,此次《紫藤花》的演出阵容也让观众充满期待:“中国第一女指挥”郑小瑛将以82岁的高龄,继今年5月在厦门演出中文版《茶花女》后,再度亲自上阵指挥半场演出,并在开场前亲自为观众讲解剧情。此外,担任导演的李稻川也曾先后执导过《原野》、《热瓦普恋歌》、《卡门》、《费加罗的婚姻》等多部中外歌剧。而担任主演的阮余群、王顺、周建坤等也是近年来频频获奖的青年歌唱家。同时,剧组还收纳了来自全国各个大学的诸多声乐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