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青年学子担纲主角,艺术院校新锐作品闪亮登台,这就是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展演周。不同于其他演出版块,每一年,“春华秋实”都凭借新鲜的视角、新颖的创意、新锐的形式呈现出别样的质感与风貌,为观众带来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与青春活力。今年,第七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将于11月3日至6日绚丽回归,汇聚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多所明星院校的艺术家和近千名师生,呈献代表国内专业艺术教育最高水平的最新教学成果。
“艺术新生代”在发布会现场带来本届展演周的亮点节目片段 肖一/摄
“春华秋实”展演周即将开幕,9月18日,这几大艺术名校的“掌门人”与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共同现身新闻发布会,解读本届“春华秋实”展演周概况。青年舞蹈家王亚彬也惊喜亮相,讲述参演节目的幕后花絮,并为母校师弟师妹“站台”摇旗助阵。现场更有“艺术新生代”带来舒伯特《死神与少女》第一乐章、双人舞《遇》等本届展演周的亮点节目片段,展现最有活力的青春风采。
特色品牌搭桥学院教学 最高舞台助圆艺术梦想
春华秋实,顾名思义,它代表了一种培养、教育和成长、成熟的过程。自2008年举办首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以来,于每年金秋季节推出的这档活动,经过7年耕耘探索,如今已成为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重要演出特色品牌。它不同于其他的商业演出,旨在为全国乃至世界艺术院校师生提供艺术实践、艺术交流以及展示艺术成果的广阔平台,并通过高水准、低票价的公益演出及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培养观众。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领舞林宝石(中)早在2008年就参加过“春华秋实”展演周的演出
鼓励实践、鼓励新作,这是“春华秋实”展演周打造特色品牌的重要贡献。7年来,“春华秋实”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关艺术与青春的故事,在搭桥专业院校教学、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彰显了极具个性特点和创新意识的“薪火相传”魅力。亮相展演周的新作品,有《秦王政》《自选题》《风铃》《菩萨岭》等新话剧,有《长征组歌》《还魂三叠》等新排京剧,有《韵》《木卡姆印象》《云南随想》《湘西音画》《茉莉花套曲》等音乐作品,新推出的舞蹈作品更是不少。而除了参与演出的师生,节目的导演、美术、化妆、服装、灯光、管理等幕后环节也要求青年学子参与其中,全方位锻炼,帮助无数青年学子实现了艺术梦想。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胡淮北曾多次担任学校舞蹈专场演出导演,他感触地说:“国家大剧院把舞台向学生们敞开,这不仅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激励,有利于树立一种鼓励创新的积极导向。”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研究生林宝石是此次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领舞,早在2008年他就参加过国家大剧院“春华秋实”展演周的演出,那时他还是一名学舞蹈表演的本科生,如今则是舞蹈编导专业的研究生,在他眼里,大剧院是一个舞台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它有更广的观众面、更好的舞台设施、更贴近社会需求的运作,“有机会在这样的舞台演出,让我在学校之外打开视野,增长了很多见识。我从学表演转为学编导,对此感触尤其深,学校的舞台可能更小众、更学术化,编导思路讲究小巧精致,而到了国家大剧院这样的舞台,马上就会意识到,我可以做得更恢弘大气,可以更大胆一些,许多创意和构思在这里都可以实现。”
坚持经典与高雅同样是“春华秋实”展演周的坚守。据国家大剧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展演周坚持大剧院的高雅艺术定位,在作品内容上,要能体现院校教学特点;在艺术质量上,要能够代表参演院校教学的最高水平,展示最好的教学成功和最优秀的人才;在观众接受上,参演作品要是观众熟悉、能接受和欣赏的。与此同时,还强调平衡不同艺术门类和不同规模的演出展示,歌、乐、舞、剧、戏都有涵盖,大、中、小作品都有体现,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都有登台。为此,每届展演周都会经历历时一年的广泛征集、演出选报、多轮筛选、节目精调、彩排到最终登台的多个环节。换节目、换曲目几年来早已不足为奇,上海戏剧学院就曾因此更换过演出剧目和舞美,这被其党委书记楼巍称为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大剧院比我们更了解什么剧目最合适,其先进的剧场条件又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艺术构思。”
这种高雅的定位、精品的要求和多元的覆盖,不仅为艺术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和有效服务社会人才、文化需求的实践基地,也进一步夯实了“春华秋实”展演周让艺术“薪火相传”的功能。在过去的六届“春华秋实”展演周中,中外18所艺术院校的近5000名艺术家和青年学子,上演了56台76场演出。艺术院校的师生都踊跃参与,张国勇、李心草、廖昌永、张立萍、吕思清、朱亦兵、秦立巍、宋飞、张维良、周龙等艺术家在这个舞台上也积极参演,甘当青年学子的“配角”,使演出星光熠熠,也促进着艺术的“传帮带”。
精彩剧目绚丽登场 新锐创意彰显原创力量
今年的“春华秋实”展演周同样出彩,10场演出精彩纷呈,囊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个艺术门类。主创主演阵容除了彭家鹏、吴樾、王亚彬等知名艺术家外,还有凭借《舞林争霸》(《中国好舞蹈》前身)被广大观众熟知的青年舞蹈家刘福洋、刘岩等。
经典与时尚统筹兼顾,传统与现代互动包容,让本届“春华秋实”展演周的演出充满底气。中央民族大学舞蹈专场中,《草原汉子》《葡萄熟了》等多部作品都曾荣获桃李杯、荷花奖的金奖。北京舞蹈学院今年恰逢建院60周年,带来了古典舞《胧月》和现代舞《春之祭》,前者用古典舞唯美展现24节气,后者从“经典”出发向“经典”致敬。首次参加春华秋实展演周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则为观众带来京剧《荀灌娘》、评剧《孔融让梨》等四个剧目改编而成的“中华美德故事”戏曲短剧,传统戏曲艺术的形式结合脍炙人口的故事,集中表达中华传统美德,这样新颖独特的形式在戏曲演出中并不多见。武汉音乐学院撷选了《貔貅舞曲》《赛马》《南国》等学院不同时期音乐创作的标志性作品。西安音乐学院则将呈现其院长、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民族管弦乐《大宅门写意》。而一台由北京市十余所艺术高校师生联合演出的“2014北京市艺术院校成果展示”专场晚会,更将集中展现首都艺术学子的风采。
不同于大剧院其他的演出,青春的活力、新锐的创意是“春华秋实”展演周一直以来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比如舞蹈《北京水桶布鲁斯》,让舞者在水桶里舞蹈,给予水桶的束缚又有布鲁斯音乐的随意,给人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上海戏剧学院的话剧《大人物》是一部青春励志舞台剧,讲述了两位80后平凡人被骗走积蓄后冒险上路追回积蓄的一段“被励志”故事。公路题材和热血青春在此碰撞出激情火花,豪车搬上了舞台加上包袱不断,让这部剧完全打破舞台剧的固有观念,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和跨越舞台剧界限,让人禁不住想起今年热映的韩寒电影《后会无期》。巧妙的构思,新颖的尝试,反映了青年艺术家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放开想象、大胆创意的新锐活力。
创新模式谋求多赢 联动院校体现剧院活力
自开幕以来,国家大剧院在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宗旨的同时,一直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开拓剧院的功能,强化其文化辐射力。在覆盖全年、持续不间断的一系列艺术普及教育活动中,从全面覆盖到重点关注,其视野也不断地拓展、思路越发清晰。“春华秋实”展演周,就是国家大剧院在这一系列探索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其意义就在于,打造剧院与艺术院校教学实践联动的多赢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剧院的资源优势,彰显出剧院的蓬勃活力。
众所周知,在艺术院校教学中,舞台实践始终是重要的一环。但以往受制于演出场地、宣传和营销手段以及偏于“学院派”的观众意识等因素,艺术院校出品节目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往往相对有限。可以说,“春华秋实”展演周正是在此背景下破解难题的可贵探索。其基本模式为,艺术院校负责提供高品质的演出,国家大剧院则从演出策划、宣传包装、票务营销、教育普及、后勤服务上针对学院进行精细设计,并引入企业赞助支持,从而架起了艺术院校与文化产业的联动之桥。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周龙告诉记者,过去艺术院校与市场互动的机会较少,意识也较差,近年来则越来越注重演出与市场的对接,“春华秋实”展演周作为一个高规格、高品质的平台,把艺术院校的精品佳作集中打包形成一个整体品牌推向市场,十分难得且很有意义,在给艺术院校师生提供舞台实践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涉水市场的宝贵经验,“打开门来”才会让艺术更鲜活灵动。
丰富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春华秋实”展演周模式的重要亮点。这种多赢的创新模式,不同于艺术院校自己的剧场演出,它提供了一个更高的、面向更广泛观众的实践平台,能够更好地检验院校的教学成果,也很好地对接社会需求,有利于艺术院校教育开拓视野、强化舞台实践、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为年轻学子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他们,也让他们在舞台磨砺中更好地成长、成熟和走向社会。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对这一模式非常肯定,她表示:“把教学剧目推向市场符合文化艺术产业化的趋势,学生毕业后也要面对产业化的环境,艺术院校的教学和创作,还要和外面的艺术创作、生产以及市场尝试做一些接轨。”小提琴家吕思清对此也十分认同,吕思清从小留学国外,他提到,国外艺术类院校面向社会舞台的实践内容也非常广泛,不仅学生要参与校内外的演出,还要亲自参与节目策划、场地申请、节目单发放等环节,“所有这些都真正‘实践’了,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艺术家。”
增加剧院舞台的青春活力和鲜活内容,是“春华秋实”展演周模式的又一亮点。丰富、精彩、紧跟时代的剧目演出,往往是一座剧院发展的重要保障。除了精品、经典剧目的演出,它还需要有年轻的面孔、原创的剧目不断亮相舞台。在给艺术院校和年轻学子搭建展示平台的同时,实际上它也为自己的舞台演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剧院的文化影响力辐射到更广大的年轻观众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表示:“艺术院校有着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的艺术资源,这样一个大的演出资源应该为国家文化艺术市场提供最鲜活最高水平的节目源。”随着国家大剧院和艺术院校的合作越来越深入,目前国家大剧院还成为了北京舞蹈学院“北京高校艺术人才社会实践基地”。
公益性质配套普及 强化剧院服务功能和文化辐射力
一直以来,“春华秋实”展演周都秉持公益性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剧院的人民性宗旨。始终不遗余力地推举公益性票价,也成为国家大剧院推动艺术普及教育之外培养观众、服务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7年来,“春华秋实”展演周的演出票价一直维持在最低60元、最高160元。同时,剧院每一年都会邀请高校学生、弱势群体、远郊区县学生观演。
在剧场内的精彩演出之余,国家大剧院还会配套打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普及活动,包括教育研讨、艺术讲座、公开彩排、公益演出进校园等系列内容。本届的艺术普及活动就将有十余场,马跃、胡志平、马啸、喀依尔等专家教授为观众导赏演出,3场舞蹈公开课将领青少年“入门”中国古典舞蹈、民族民间舞蹈和芭蕾舞,还会有公益演出及讲座走进多所综合性大学。
这样的公益“组合拳”,也让“春华秋实”展演周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和口碑。前六届展演周的观众达近10万人次,每年演出的上座率平均都在90%以上,这均得益于“春华秋实”良好的设计和创新的模式,把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普及整合为一道无间隙的互动文化带,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剧院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使命与担当。其中,剧院与院校的互动、与观众的互动既是教育也是普及,而经典作品重登舞台、艺术新作不断亮相又成为国家大剧院保持持续吸引力的重要保障。
在高雅艺术的定位之上,国家大剧院通过“春华秋实”展演周的模式始终接地气、始终“现在时”、始终充满年轻的活力,这也使得它的文化服务功能和文化辐射力有了更鲜活和具体的内涵。李岚清同志曾为展演周亲笔题词“春华秋实”寄意勉励,表达了对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工作的殷切期望,如今七年“滴灌”收获瓜果飘香、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