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珍惜国家大剧院的荣光

人民日报
(作者 王蒙)201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将迎来建院10周年。响亮辉煌已10年,曾经有多少国家领导人和艺术家为它奔走呼吁并付出心血!国家大剧院的建成,是我国文化硬件建设的一个标志性进展,但如何在当代中国管理与运营好这个建筑上达到高端水准的剧院,之前我们尚无经验,对此曾经出现过畏难与悲观的论调。十载春秋,国家大剧院通过不懈努力,不负国家与人民的期待,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赢得世界的认同与尊敬,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剧院,首先要吸引艺术家、吸引观众,这两个方面国家大剧院都做到了。它不仅是中国优秀民族艺术展示的平台,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表演艺术的聚集地。当年国家大剧院未建成时,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北京演出,他在故宫听到用编钟敲出的《我的太阳》时非常感动,他说想不到两三千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乐器,现在还能演出。当时北京只有几个剧场,可是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把诸多国外一流演出请到了中国舞台上,很多旅居北京的外国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也很难看到这些一流剧目、一流指挥和一流演员。更重要的是,很多世界一流艺术家都以能来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为荣。曾有人说高雅艺术不行了,没有市场了,可是国家大剧院的出现,却使高雅艺术红红火火,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国家大剧院致力于优秀舞台艺术的弘扬、创作与发展。难忘它在开幕时演出的《江姐》,新疆各地不同风格的《十二木卡姆》与交响化的木卡姆演出,歌剧《山村女教师》的上演,纪念长征的歌剧《长征》的演出……短短10年时间,国家大剧院竟推出了70余部自制中外剧目,有些还相当优秀。再加上各种中国戏曲、话剧、外国经典名剧的演出,大剧院的剧目可谓数不胜数,实在难能可贵。
全球化与现代化,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得到多方启发,文化思潮日益开阔丰富,出现了多样化的文化生态,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民族艺术形成一定冲击。比如一些批量生产的消费文化,冲击着主流文化、高端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现在,国家政策鼓励推出更多高品质的作品,推出叫好又叫座、对社会起积极作用的作品。但创作出真正让人享受的作品,很难,国家大剧院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国家大剧院尊重艺术、尊重艺术家,搭建了一个艺术创造的平台,培养了自己的剧院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文化自傲。我们在文化上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要以国际最高水平的艺术演出,用全世界最巅峰的艺术成就来营养我们自己,然后长知识、长见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我们从外国请的节目数量,多和少不应该有固定标准,只要是经典的、精彩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体现核心价值观、提升审美水平的,都可以邀请来,来了就为我们所用,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国家大剧院邀请各国艺术家来,也是在扩大中国的影响,帮助中国讲故事,让世界各国都了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国家大剧院全方位地亲近市民,凝聚人气,普及高雅艺术,对推动文化发展居功至伟。国家大剧院每年举办1000多场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现在已有“大剧院之友”20余万人,这体现了大剧院在文化普及和为人民服务上的强烈使命感。现在,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买票来剧院欣赏高雅艺术,欣赏艺术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有些人是真“识货”,遇到精彩的演出舍不得走,全场起立鼓掌,这说明我们的国民素质在提升,艺术已然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人民对美好的文化生活的向往,不是在逐渐实现吗?
国家大剧院有今天的成绩,和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的贡献分不开。我们很难找到这样一位文化管理者,他在基层工作过,当过文化馆馆长,也当过北京市的区长、区委书记,同时懂艺术,热爱艺术。他在《剧院运营管理——国家大剧院模式构建》中提出的“国家大剧院模式”,不仅是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剧院管理模式,也是向世界表演艺术领域提出的相当完整的剧院运营管理“中国方案”。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剧院,运营管理好剧院剧场,关系到文化积累、精神培育、造福大众等政策与实践,这本书可以为中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与文化市场建设及开拓提供启迪。如果国家大剧院的经验能够被全中国的剧院借鉴,这也是时代之幸、艺术之幸。
文化自信是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有定力的自信,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自信。国家大剧院已经成为世界表演艺术领域中的重要一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标志,成为我们国家的文化符号。我祝福国家大剧院,相信国家大剧院能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