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庶卓)《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戏剧题材,曾经被各种艺术形式广泛演绎,然而创作歌剧版《赵氏孤儿》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由国家大剧院创作排演的原创歌剧《赵氏孤儿》正在国家大剧院热演。恢弘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和博大的情怀再现了经典题材的艺术感染力。数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歌剧院院长观看后,高度评价中国当代的歌剧艺术。那么,当代观众如何解读《赵氏孤儿》的深刻现实意义?如何看待经典题材被各种艺术形式演绎?
歌剧《赵氏孤儿》的上演适逢国家大剧院第三界世界歌剧高峰论坛开幕,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向来宾介绍了这部经典题材以西方歌剧的艺术形式搬上舞台的初衷。
邓一江:我们大剧院今天以西方的歌剧形式来演绎这部作品,是一次艺术的探索,它更能与世界来对话,赞成这部歌剧的同时就是赞成我们中国的文化。
对于当代观众如何解读《赵氏孤儿》的深刻现实意义,如何看待经典题材被各种艺术形式演绎,著名编剧邹静之有一段精彩的概括。
邹静之:国家大剧院在这几年一直在推出原创,《赵氏孤儿》是一个经典,经典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不是说艺术形式的不同,而是对这部经典的解读不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的被人解读,它才能在100年、200年、300年之后走到现在,这部戏是一个特别高标高调的宣扬中国古代的伟大情怀的戏。
排演歌剧《赵氏孤儿》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已经表达清楚了,那么,这部歌剧的音乐有怎样的特色?歌剧旋律能否准确表达古代题材的内涵和意境?观众反响如何?
全剧的音乐是《赵氏孤儿》的一大亮点,旋律优美迷人,咏叹深情细腻,演出结束后一位歌剧的热心观众表示:
观众:我觉得整体上来说非常具有创作激情,非常严肃的创造,还有就是都尽可能的去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
歌剧《赵氏孤儿》是作曲家雷蕾的第二部歌剧,如果说创作《西施》是一种探索和尝试,那么这一次的《赵氏孤儿》则要成熟很多,以音乐为中心,以美声唱法为基础,这样的歌剧形式能否表达丰富的精神内涵?雷蕾强调,重承诺更是当今中国人所应该宣扬的。
雷蕾:音乐很难用语言把它说的很准确,因为每个人对于音乐的体会都是不一样的,其实这部戏我觉得它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