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是一部纯粹北京味儿的戏剧,它呈现了北京的人、北京的事、北京的味、北京的韵、北京的“范儿”和北京的神。剧中“王府井”已不仅仅是现实中那条悠久历史的老街,更是一种精神内核的象征——勤劳、激情、坚韧、包容的北京人精神。
《王府井》是国家大剧院继《简·爱》之后打造的第二部原创话剧,这是一部跨越百年的恢弘剧作,从辛亥前夜的1910年直至2010年。该剧分为上下部,这次率先公演的是由郑天玮编剧、任鸣导演的上部,最后将时光定格在1948年。四幕大戏浓缩了大清王朝、民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前夜四个沧桑变幻的时代。全剧以王府井金街上仗义正直的“禄顶鸿”帽店少东家佟寿春为主人公,以帽店之动荡变迁为情节线,并辅之以清朝王爷、宫内太监、社会投机派、各色商主等人命运起伏,勾勒出一幅张力十足、大气恢弘的史诗剧。
北京的人,北京的事,已经被人们写过很多,也演过很多,当剧作家再想写北京人时,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但写《王府井》,你会发现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因为,一切尽在其中。
“写王府井即是写北京,北京像一个水池子,王府井仿佛这池中之鱼,在游动。既然如此,就要先把北京这一池水蓄满,王府井这条金鳞鱼才能游摆自如、生动、灵动”,导演任鸣这样诠释创作《王府井》的初衷。
“写不出‘神’,堆多少资料也堆不出活生生的人。因此,在这个戏的创作中,尽管史料无数,但我更强调的是创造。这个戏不是史料的再现,而是站在史料的肩膀上再造,创造出人物和故事,反回头来准确地去体现史料中的文化、传统、民族的精神。所以《王府井》的创作没有‘死’在老字号上,而是重新使用资料,不拘泥于他们哪家、哪号的开店时间或店名,而是将王府井这条街上只要有的行当和故事,按剧情的编排加以有效地使用,重在体现精神。”任鸣认为《王府井》绝非戏说,是创造后的精神再现。
《王府井》是任鸣创作的第十部“京味儿”话剧。“创作《王府井》像一次美妙的恋爱,希望这次激情能够开花结果,成为我50岁之后有分量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