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从民族乐派精华到后浪漫主义巅峰

两支京城乐团“交春”惊艳亮相

北京晚报

(记者 汇溪)京城乐迷时隔两年再次迎来了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与前三届“交响乐之春”国内乐团大规模展演一样,今年到访的交响乐团在国内均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口碑。因此,此次参演乐团在曲目选择上更加自信和多元,使原本就堪称盛宴的“交响乐之春”更加吸引眼球。

担任本届“交响乐之春”开幕任务的是北京交响乐团。虽然北京地区职业乐团林立,但北京交响乐团却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多变的演奏风格。在4月11日的音乐会上,这支乐团更是在音乐总监谭利华的执掌下将这一优势发挥到极致,不难发现这位指挥家对乐团的系统训练和精心调教所起到的作用。

乐团在上半场首先奏响了张千一的《云南随想》,这是部用写实的油画笔法描绘云南民族风情的作品,2009年由北交首演。这部作品对弦乐声部有着很高的要求。乐团在谭利华的调教下,利用变化多端的音色和节奏,展现出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色彩。

对于北交来说,德沃夏克同样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作曲家,这位作曲家的大部分交响乐作品都曾由北交完成国内首演。当晚音乐会乐团演绎的是德沃夏克相对冷门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技巧复杂、织体庞大,只是旋律不及柴科夫斯基和门德尔松等作曲家的同类作品那样普及,因此很少在国内上演。担任独奏的小提琴家吕思清在演奏中为观众展现出了出色的左手技术,对作品的控制游刃有余。

下半场乐团进入俄罗斯模式,乐团带来保留曲目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在这部作品中乐团达到了最佳状态,不仅弦乐声部的演奏十分老成,而且干净透亮的声音颇有俄罗斯味道。乐团整体的发挥流畅轻松、张弛有度,不论是高亢有力的段落还是舒缓平静的乐段都十分到位。返场带来的《斯拉夫舞曲》等四首作品更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北交之后,昨晚亮相“交响乐之春”音乐会的是中国国家芭蕾舞团交响乐团。这虽然是一支以演出芭蕾舞音乐为主的乐团,但这几年在交响乐舞台上的频繁亮相,受到了越来越多乐迷的关注。常以乐迷型指挥自称的指挥家张艺带领自己的亲兵不断挑战交响乐高峰,从演奏贝多芬、莫扎特到马勒、布鲁克纳,越战越勇。

在昨晚音乐会的上半场,乐团与青年小提琴家黄蒙拉合作演奏了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这首充满了梦幻般色彩的作品,对小提琴和竖琴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大多数喜爱这部作品的听众,心中此曲的最佳演绎版本属于小提琴大师海菲兹。如何面对前辈无法逾越的高峰另辟蹊径,黄蒙拉在当晚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演奏用温柔包容一切力量,充分展现作品旋律魅力的同时没有失去作品应有的力道。在独奏出色的同时,乐团的发挥也相当稳健,这部作品中竖琴声部的比重很大,竖琴演奏员出色的表现完全打消了观众此前对这一声部的顾虑。

下半场的舞台完全交给了理查·施特劳斯。首先奏响的《蒂尔的恶作剧》是一部以故事为线索的交响诗作品。这部作品对乐团每一个声部的要求都极为苛刻,而且奏法与节奏极为复杂,但乐团在整体上非常规范地完成了这部故事性很强的交响诗作品。另一首交响诗作品《死与净化》是作曲家深受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影响,通过四个段落表现人在死亡前对一生奋斗历程的回顾。在这部作品中,乐团在指挥家的手下展现出了演奏理查作品所需的巨大能量,从弦乐极弱的开始到结尾处气势磅礴的爆发,十分震撼。

从这两场演出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中国乐团在演奏上愈加迅速的进步,乐团驾驭中外不同风格的作品也更加从容与专业。作为两支经常在大剧院舞台亮相的乐团,北交和中芭乐团用惊艳的表现开启了“交响乐之春”的脚步,相信,这也给予观众对本届“交响乐之春”接下来乐团的表现持续关注一个强有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