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经典需要更现代的考量

北京青年报

◎评家:卢世伟
  项目:国家大剧院国际舞蹈节
  时间:2013年10月26日-12月7日
  一句话点评:在当下这个变革的年代,毋庸置疑,所有的“经典”都必须接受现代化的再考验。

10月26日,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来自蒙持卡洛芭蕾舞团的经典之作《天鹅湖》正在这里上演。演至最后一幕,当观众正在期待《天鹅湖》中那个早已耳熟能详的经典结局时,突然舞台上从天轰然降下一挂席卷翻涌的黑色巨纱,把观众的心罩得密不透风无边无际,然后全剧就在这里戛然而止,天鹅和王子都无踪无迹了。若不是散场灯在这时全部亮起,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观众都不敢相信,演出真的就这样剧终了,然后带着满心的疑惑、激动与震撼,恋恋不舍地离去。

这样的疑惑、激动与震撼,早在10月23日同样由该团演出经典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就已经喷薄而出了。作为2013国家大剧院舞蹈节的开幕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从一开场就脱下了古典严谨而庄重的芭蕾舞行头,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休闲时尚精巧的时装式服饰,整个舞台布景也简洁而明丽,且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变化多端;及至《天鹅湖》里演员们各种暗黑金属感的装扮,再到瑞士日内瓦大剧院芭蕾舞团带来的《吉赛尔》,演员直接穿着西装、毛衫表演,这种时尚生活气息便蔓延在整个2013国家大剧院舞蹈节。一个一个我们奉为教科书的经典芭蕾形象,在这个舞蹈节里,相继被打破被颠覆成一个一个让我们惊讶却又惊喜的崭新面容,即便是在一些现代芭蕾舞蹈作品里,似乎也难像这一次的舞蹈节中的这些剧目一样,看到那些历来属于只可高山仰止远观的芭蕾舞演员变得如此时髦前卫,离我们如此之近、如此之亲切。

换下来的,当然不止是行头而已,“现代”不只是这一次舞蹈节演员们行头的主题,显然更是这次舞蹈节节目的方向。可以看出的是,这次舞蹈节上演的剧目中,现代之风大行其道:

一方面,许多经典的剧目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天鹅湖》、《吉赛尔》等,将原剧的故事及背景进行了大胆的时空挪移,做出诸多现代化的解构重组。如《天鹅湖》开头通过大屏幕播出的具有现代魔幻色彩的背景短片,《吉赛尔》当中也直接将原作中的农家少女吉赛尔穿越成当代欧洲的一个贫穷的移民家庭长女。这样的转换,无疑更靠近了当代观众的欣赏与审美惯性,时代的代入感也让他们更加容易感同身受。

另一方面,现代编舞手法在经典传统剧目中的渗透在这次的舞蹈节中随处可见。譬如西班牙国家舞蹈团带来的弗拉明戈精选演出中,《美狄亚》一剧中便可看到,编创者并非着意在展示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蹈的传统意象与风情,而是将这种舞蹈语汇当做一种有力的表现工具,恰到好处地融入到表演当中,以现代舞的手法演绎出这个传世千年的爱情悲剧之沉重意蕴。

而来自华人艺术家们的表演,则更是以现代舞为主要脉络,高艳津子、王亚彬以及来自台湾的云门舞集2的舞者们,从不同的题材着手,用不同的手法,展示出当代现代舞的多样风采。

于是,此次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带给我最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舞种的艺术家,他们的脚下基本都有着一块厚重的经典舞蹈土壤。他们在这块土壤中被滋养多年并茁壮成长之后,又回身去看脚下的这块叫做“经典”的土地,思索着如何反哺这块土地,为它注入些什么,打破些什么,拓展些什么,同样的一块土地,如何让它可以长出更多的东西来,让它既属于这块土地,又不仅仅只是这块土地。

在当下这个变革的年代,毋庸置疑,所有的“经典”都必须接受现代化的再考验。并不是每一个经典都可以仅凭原汁原味便可以轻易获得隔着几个世代代沟的观众们的每一次认可。而能填满这些代沟的,只能是引入当下时代的洪流灌注,润泽疏导出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才能让代沟之水变成新的生命营养液,让当世之人看在眼里依然那样风采逼人甚至无法忽视。同样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让-克里斯托弗·马约为它换上了现代芭蕾的舞姿,让国家大剧院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而与此同时,话剧导演田沁鑫也刚刚把它从中世纪的欧洲变到了红卫兵时期的中国,换上一批韩国演员重新演绎,在韩国上演12场场场爆满。

老的东西真的只有老人才看得下去了么?当然不是。问题在于,你有没有给它一个让不老的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的看法。2013国家大剧院舞蹈节,无疑,给了我们太多这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