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颖)在过去的三天时间,京城古典乐迷享受到了一顿丰盛的音乐大餐。尽管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第五次来到中国,但是在维也纳爱乐的巡演记录中,难得的在一个巡演城市演出超过两场。更大的“困扰”也来了,三场演出三套不同的曲目,各有各的精彩,哪场都不想错过,于是很多乐迷一狠心花大价钱拿下了三场演出票,不过4日晚当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和身后的维也纳爱乐乐手们起身致敬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现场:钢琴声中两眼含泪
很多人还清晰的记得,2012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布赫宾德在三里屯橙色大厅上演了一次“钢琴马拉松”,连续7天演绎了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那次是他第47次演绎该套曲目,也实现了他在五大洲演绎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的梦想。就在短短一年之后,年近70岁的大师再次来到北京,一口气带来贝多芬5部钢琴协奏曲中的三部,不得不让人佩服布赫宾德对音乐的挚爱和执着。
“从第一个音符起,任何赞誉都不抵其美名”,如同这位网友的感叹一样,昨晚布赫宾德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三部贝多芬钢琴协奏曲演出,被公认为本年度古典音乐的“神演出”。“一曲贝二开场都不带热身的,直接进入状态,贝一的演绎,触键看似平和,实则柔中带刚”,乐迷对布赫宾德的实力赞叹不已。更有网友听到感动落泪,“维也纳爱乐在与钢琴对话中似乎有了生命,尤其在弦乐声部进入时,让我听到了她的呼吸声。布赫宾德指尖流淌的钢琴音色清澈、晶莹,是继现场听过波格莱里奇独奏之后,我认为最完美的倾诉。维也纳爱乐和布赫宾德在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展开的回忆令我十分动容,两眼含泪。”
不仅是昨晚,这次著名指挥家蒂勒曼率领维也纳爱乐乐团三天的演出都超级有水准,指挥+奥国乐团+贝多芬,被网友戏言“太吓人的曲子和阵容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尤其是前晚的演出,一般安排在音乐会开场的艾格蒙特序曲,蒂勒曼颠覆性地把它用于返场,效果出人意料得好,有乐迷描述,“全曲最后那波澜壮阔的升腾,完美的将整场音乐会定格在一个极high的高度,乃至我出了剧院,独自骑行在夜色阑珊的街道,一如遨游在风雷激荡的云端。”
快评:传统依然坚守
如果说几年前古典音乐的演出评论还集中在一些专业人士的圈子内,如今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表现出了他们对古典音乐的个性化的独到见解,尤其是这次维也纳爱乐的演出之后,微博上的评论中充满了整体结构、声部平衡、强弱对比、情绪铺垫……这样非常专业的词语,大多都来自于各行各业的普通乐迷,有些评论还很有画面感,“三四乐章虽然是跳动性的快板,但仍然是无与伦比的顺滑,乐曲即便兴奋活泼,也仍然是丝绸般灵动。”
对于大多数热爱古典音乐的人来说,维也纳爱乐永远都是入门必修课,也成为心中的一份情结,就像一位乐迷所说,“从小就热爱它唯美精妙的音色,专门从爸爸的旧唱片堆中挑出来听;每年元旦,全家坐在沙发上听新年音乐会的直播,也是不可少的一道菜,如今终于‘耳听为实’,心感快慰。”
当然,作为一个拥有171年历史的百年“音乐老店”,维也纳爱乐也避免不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和人们逐渐变化的审美观,于是有人说它质朴,有人说它中庸,但是“传统”依然在被坚守,即使乐团中出现了很多年轻的面孔,整体风格和水平的传承在他们的演奏中尽显无遗,教科书般的运弓、高度专注享受其中的状态、精密的细节处理、如天鹅绒般的声音,在这个年代仍然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故事:“小提琴孤儿”长大了
在维也纳爱乐的演出中,在众多花白头发的乐手中,有不少观众注意到了一个非常帅气的年轻人,他就是在电影《红色小提琴》中饰演天才小提琴孤儿的Christoph Koncz,那年他仅有11岁。如今他已于2011年考入维也纳爱乐乐团担任第二小提琴首席,本次他也是第二次随团访华,这位小提琴家现在已然成为帅气的阳光大男孩儿。有网友表示,“当年最爱的就是他,片段看了无数遍,非常喜欢。”还有网友被他每个乐章开始前都巨虔诚地看着蒂勒曼的眼神打动,直呼“萌爆了”,Christoph Koncz的确是“戏剧到人生”的经典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