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学军)国家大剧院自制大戏、莫扎特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日前上演,本报“MADE IN 大剧院”系列报道就该剧的各方反响推出“口碑墙”栏目,看看到场的明星、观众都是如何评价这部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妙感觉的莫扎特大戏。信报读者京孟在看过该剧后说,“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优秀的一部歌剧了,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轻松愉快飞一般的就过去了,非常喜欢!”
明星追捧齐声称赞
每次大剧院推出一部全新歌剧,现场都会出现一批明星观众。《费加罗的婚礼》也不例外,演员张国立、邓婕夫妇、编剧邹静之、歌唱家田浩江等都悄然到场捧场。演出结束,明星观众都是赞不绝口。
邓婕:最整齐的一台戏
我觉得这台歌剧非常好看,演员都特别棒,整体给人感觉浑然一体,特别整齐,我看过大剧院制作的很多部歌剧作品,这是我认为最整齐的一台,所有演员都非常适合自己的角色、适合演绎莫扎特。
不论是女高音黄英、于冠群,还是沈洋、周正中,还有饰演凯鲁比诺的女中音王宏尧,都非常好。大剧院管弦乐团也整体感觉有进步,越来越成熟。
邹静之:上升感特别打动我
整体感觉非常好,没想到这些年轻的华人演员演唱和表演都这么出色。我特别惊讶,他们站在舞台上浑身所洋溢出的那种蓬勃的、积极向上的上升感特别打动我。我想起来小时候听歌剧时,那时很少有演员能够唱满全场,都是上半场一个人唱,下半场换另外一个人。而现在全场都是同一批演员,中国歌剧真进步了。
大剧院成立五年多,我也当了四年歌剧节的推广大使,我感觉不管是整体的制作水平、演员的演唱,还有观众的素质,都在一步步提高,这和大剧院几年来的艺术培养所花费的工夫和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田浩江:年轻演员很出色
演出的水平非常高,这与演员的阵容有很大关系。沈洋已经在欧洲等地积累了很多经验,演唱和表演都很自如。于冠群去年也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歌剧《游吟诗人》首演归来,是多明戈声乐比赛的获奖者,她在意大利学习演唱四年,可以看出她在意大利学习和演出的经验使得她第一次演这个角色就把握得很到位。黄英演这个角色已经很多次,驾轻就熟,一如既往。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这次的年轻演员,比如王宏尧、周正中,比我想象中还要好,他们对角色的把握非常准确。看到这么多的海外华人艺术家重新回归国内舞台,真的很欣慰。
信报读者踊跃点评
在此次演出之前,由本报官方微博遴选出来的京孟、外星人lm、Endymion三位幸运读者曾经跟着记者深入彩排现场探班。看完演出之后,他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连夜发来观后感,表达他们对这部戏的喜爱之情。
京孟:时间飞一样过去了
喜剧风格和莫扎特式的优美旋律是本剧的特点。此次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又因为请来了具有丰富话剧舞台演出经验的西班牙导演指导,所以带有了一定的话剧味道。比如第三幕与第四幕之间的换场,就是通过使幕布透光,完全是当着观众的面完成的。
这种颇有布莱希特大师“间离”风格的做法,有力地突出展现了该布景转换设计的独具匠心,很有意思。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优秀的一部歌剧了,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时间轻松愉快飞一般的就过去了,非常喜欢!
外星人lm:舞美简洁赞一个
这次换到戏剧场演出,因为空间更小,在音效上比歌剧院更好。舞美制作相比国家大剧院此前的很多歌剧,显得非常简洁和朴实,这一点很值得赞一个。
歌剧的舞美制作的确应该与时俱进,但是如果舞美制作过于奢华,不但会造成巨额制作成本,得不偿失,不可持续,还有本末倒置之嫌。
Endymion:咏叹调绕梁三日
第一幕大家在费加罗打闹欢喜的婚礼筹备中身临其境,被其中的幽默感染。
第二幕更是将幽默进行到底,巧妙的剧情安排让不少观众笑出声来,也为情节的高潮做好铺垫。
第三幕最让人难忘的是伯爵夫人的咏叹调,余音不绝,绕梁三日。
第四幕的舞台设计和背景让我见识到了国家大剧院的宏伟和剧组设计的巧夺天工。演员们的演出很出色,观众反响十分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