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推拿》改话剧 毕飞宇不掺和

北京晚报

(记者 罗颖)作家毕飞宇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推拿》,被国家大剧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联合搬上舞台。同名话剧《推拿》昨天正式建组,定于9月5日在国家大剧院进行首演,10月登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舞台。昨天,毕飞宇本人也来到建组发布会的现场,特意跟编剧喻荣军说:“别把我的小说太当回事,它又不是《红楼梦》。”

虽是原著的作者,毕飞宇似乎对自己的作品最终如何呈现在舞台上一点都不紧张。毕飞宇表示,这么多年自己只看过《正红旗下》和《风雪夜归人》两部话剧,此外他知道小说和话剧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想在两个小时内呈现一部小说的内容必定改动非常大,毕飞宇说,只有给编剧充分的自由,才会激发出创造性,“我不相信一个编剧出于对尊重原著才能产生好剧本,就像一个小伙子如果只是尊重一个姑娘,是不会娶她回家的”,毕飞宇的比喻异常精辟。

不仅是话剧,《推拿》电视剧的改编毕飞宇也没参与,什么时候播出也不知道,至于这次参与话剧演出的演员,毕飞宇也不了解,没看过他们的任何作品,“他们演的好不好,到了舞台上我才知道。”之所以不关心,在毕飞宇看来,自己的小说永远是改不坏的,它一直在那里,而话剧、电视剧都是别人的作品,不属于自己。之前毕飞宇说《推拿》就像她的女儿,于是有记者问是他重要的女儿吗,毕飞宇说“显然不是”,问他哪个是,他回答的非常巧妙,“最重要的当然是最小的女儿,别忘了我还有生育能力呢。”

在《推拿》这部小说中,毕飞宇用犀利独到的笔触描绘了“沙宗琪推拿中心”推拿师们的群像,《推拿》中有一句话,“在时间的面前,每个人都是盲人。”毕飞宇也非常喜欢这句话,他说,“我们千万别以为我们是健全人,觉得我们拥有比盲人更多的感官,其实眼睛这一感官的局限可多了,如果我要看你,必须对着你,背过身去就看不到,这就是局限。”

话剧《推拿》的导演郭小男也表示,这个故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居高临下地俯视残疾、怜悯残疾人,反而以不同寻常的视角去仰视残疾人的心灵,由此改变健全人对残疾人惯性的“同情”,“没有强加给人物的快乐,也没有过分的悲情,更没有矫情的粉饰,一切都真实得近乎残酷。”    

话剧由明星主演

话剧《推拿》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编剧喻荣军担任编剧,著名导演郭小男执导,集合了众多优秀演员。在《盘尼西林1944》、《利剑》等众多谍战剧中有出色表现的刘小锋饰演真诚而不失精明的沙复明,曾在《张思德》、《神医喜来乐》等中被观众所熟知的“三德子”吴军饰演朴实木讷的张宗琪。剧中还有两位重要的女性角色,泼辣而又有情有义的金嫣由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春天》中表现不俗的王一楠饰演,剧中永远看不到自己容貌的“最美女人”都红则由一线女星胡可扮演。

为熟悉盲人的生活,《推拿》剧组的演员将分批到盲童学校、盲人推拿中心体验生活。上月初,吴军、王一楠等已在上海盲童学校向推拿老师学习推拿手法,并和盲人们谈天说地,吴军坦言,“一位推拿老师告诉我,盲人的缺陷都写在脸上,一目了然,而我们健全人从表面上什么都看不出,越深入交往,越能发现缺点,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