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信报读者探班《洪湖赤卫队》 零距离提问“韩英”

北京娱乐信报


王庆爽(右)在彩排中 苏冠名/摄


读者围着王庆爽提问 苏冠名/摄

(记者 张学军)6月17日,大剧院版歌剧《洪湖赤卫队》复排彩排,信报“MADE IN 大剧院”系列报道的读者互动专栏“天安门西C出口”亮相。通过信报官方微博选出的几位幸运读者随记者探班彩排现场,同时还与“韩英”的扮演者王庆爽零距离接触,并亲自提问感兴趣的问题。    

与读者相约地铁站    

17日,记者与参与本报微博互动的读者相约地铁天安门西站C出口,这里是连接地铁与大剧院的通道,也是这个栏目因此而得名的原因。原本有5名读者参与此次互动活动,只可惜昨天赶上工作日,有两名读者因单位临时有事遗憾地错过了这次探秘之行。

14点30分,三位读者随记者来到位于大剧院地下三层的排练厅。“娘啊,儿死后,你就把儿埋在洪湖旁……”这是韩英在狱中和母亲生离死别的唱段,青歌赛新科状元王庆爽演绎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一曲唱毕,导演张继钢走上前进行悉心指导。坐在一旁记者席中的三位读者一边聆听演唱、观察导演导戏,一边用手机兴奋地记录下这难得的瞬间。

 参与探班的读者中,两位年轻人@draccula和@哈利的移动饭煲是大剧院的常客,他们笑称腰包里的收入一多半贡献给了剧场,而大剧院歌剧节的每一部戏他们几乎都看。王亚东阿姨则是儿子@inSkyTaiki在微博上为她“抢”到的机会,她对《洪湖赤卫队》几乎每一个唱段都倒背如流。

 draccula关心“创新”     

 @draccula:作为一名年轻演员,您如何揣摩那个时代女性的心态以及她们的理想追求,您如何把握韩英这个人物?

王庆爽:可能大家在电影上看到的韩英年龄有点大,但实际上那时候的韩英只有26岁,这也是张继钢导演的创新,他不想让韩英继续脸谱化。比如在母亲面前,韩英也有撒娇的时候,跟刘闯也有两分钟的爱情戏,这个韩英变得有血有肉了,而上一次演出的时候观众都会给掌声。每次当我们唱到《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的唱段时,观众席中都会有人轻声地跟着一起哼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draccula:你在经典唱段的演绎上如把握继承和创新呢?

王庆爽:这些唱段几乎耳熟能详,我们必须把它们唱得很准确,甚至王玉珍老师的一些吐字发音一定要很好地掌握。在诠释这些作品时我就是韩英,韩英就是我。但我们也不是完全照搬经典,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进行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动,比如其中女声三重唱就变得时尚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饭煲”想要建议

@哈利的移动饭煲:歌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作为一名职业歌者,哪一段是你觉得特别过瘾的地方,还是从头持续尾的感觉。

王庆爽:作为歌剧演员演歌剧非常享受其中,不仅仅只是开心了。歌剧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不光是唱,我们在舞台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有角色、有表演、有形体,确实是一件特别过瘾的事情。

@哈利的移动饭煲:我很喜欢歌剧,现在也刚开始上声乐课,不知道你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有哪些建议?

王庆爽:就是要多听,我们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听了大量的经典唱段,这是必修课。

王亚东原是粉丝

王亚东:我一直关注你,特别是青歌赛上的表现非常大气镇定自信,歌曲的内涵演绎得非常到位。我们是听着《洪湖赤卫队》走过来的一代人,其中的唱段每一段我都会唱。我想知道,新版《洪湖赤卫队》创新之处在哪里?

王庆爽:进组之前,我只会唱《洪湖水浪打浪》等几个经典唱段,但是其中有一些老版的唱腔有所改动。

(注:在采访中,王庆爽试唱的每一个段子,王亚东阿姨几乎都能准确地跟唱,而且嗓音动听,令记者不住赞叹。)    

信报读者让王庆爽竖大拇指

对于此次探班活动,王庆爽对信报读者的鉴赏水准竖起大拇指,表示很赞赏,特别是看到两位八零后的年轻人也如此热爱歌剧艺术感到很欣慰。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歌剧,并且走进剧院欣赏新版的《洪湖赤卫队》。 当然此次新鲜的艺术探班之旅,对几位读者而言也有着切身的独特体验。@draccula表示,这样的探班活动特别是与艺术家近距离的交流沟通,对我们了解剧情很有帮助,感觉很新鲜,希望今后多参加这类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