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伦兵)“一年一度的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在完成了歌剧《奥赛罗》和多明戈主演的《纳布科》后,6月20日将迎来邹静之编剧、雷蕾作曲的中国歌剧《西施》的第六轮演出。”
众所周知,世界著名的歌剧院每年都会有一批自己独具特色的保留剧目不断上演,这也是歌剧院的立足之本。国家大剧院虽然只有五年多的历史,但不仅上演了自己制作的西方歌剧,更创作了一批中国歌剧,而作为国家大剧院第一部原创歌剧——《西施》,已经演出了四五轮,使其成为国家大剧院最受欢迎的中国歌剧演出之一。日前,在剧中扮演西施的歌唱家张立萍和扮演越王勾践的歌唱家戴玉强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一致表达了对歌剧《西施》的厚爱,他们对中国歌剧的发展更是给予期望:“希望能以《西施》为契机,使中国歌剧的普及、发展和原创歌剧的发展、提高再迈出更大的步伐。”
张立萍:《西施》传承中国文化
对于这些年一直在国内外著名剧院演出的张立萍而言,《西施》是她歌剧生涯中第一个中国原创歌剧。在主演了《西施》之后,她对中国歌剧的表演和演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主演金湘的歌剧《原野》。对于《西施》,张立萍可谓十分喜爱:“西施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以歌剧的形式来表现,首先传承了中国文化,其次通过西施这个故事向老百姓推广了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歌剧是所有文化形式中最高雅的艺术形式,它囊括了所有戏剧、音乐、舞蹈以及戏剧冲突、舞台灯光等表现形式。作为我个人参演的第一部中国歌剧,当年首演的时候我就觉得是非常成功的。虽然从歌剧的音乐和表现上来讲,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这种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歌剧《西施》之所以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是因为剧中有一些优美的唱段,通过优美的音乐讲述一个人物的命运。张立萍告诉记者:“作为国家大剧院第一部原创歌剧,《西施》首先在旋律上朗朗上口,《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在这里不断地出现,音乐非常美,词也非常美;其次故事表现了大人物的爱国情怀,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
戴玉强:演越王达到忘我境界
戴玉强在《西施》中出演越王勾践。勾践是剧中独特的人物,他对西施情深意切,但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将西施献给吴王,最后勾践复国,西施却投江自尽。
戴玉强告诉记者:“经过好几轮的演出后,随着对唱词的理解,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有很多感悟。首先,从编剧的角度而言,越王是一个政治家,他的举止、行为、每一句唱、每一句词从戏剧的角度来讲都是有用的。我需要把每一句词的前后关系吃透,达到角色与自己合一、忘我的境界,忘掉戴玉强,此时此刻只有勾践。我尊重编剧和导演,尽量演得真实可信,这是我能做的。西施的结局有很多传说,这次我们选择的结尾是西施走到江里去。这样的结局是请历史来说话,如果有争议,那也是好事情。因为争议才能引起关注,如果结局是无解的那最好。”
在歌剧《西施》中,越王也有几段好听的唱段,戴玉强说:“那几段唱不仅上口,旋律也好听。比如《影子之歌》是剧中的重要唱段,而这个唱段拿到世界任何一个歌剧院的舞台上都不会逊色,那是表现一个忍辱英雄的悲怆之歌。其实,歌剧首先是要好听,好听才能吸引观众,同时歌剧要有好的故事,故事与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中国歌剧需要有更多人参与
中国歌剧的发展一直是业内外关注的话题,《西施》的成功,给了音乐家们很多启示。张立萍认为:“歌剧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发展这么多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铺垫,现在是很好的契机,我对今后歌剧的发展也是充满了期待。但是目前来讲,现在的发展状态还不是很乐观,因为西方文化发展传入中国已经很久了,我们都希望歌剧的发展也能够继续向前推进,希望以西施为契机推动中国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希望中国的歌剧有更多的人关注,更多的作曲家来谱写,更多搬上舞台,使中国的歌剧能够再向前发展一步。歌剧在西方发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在中国发展很短,希望大剧院能够推出更多质量好的中国歌剧,如果大家都来参与这件事情,那么水涨船高,水平自然也会越来越高,我很期待。”
而戴玉强更是从中国歌剧人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歌剧来源于西方,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二战之后,歌剧发展达到巅峰,大家认为歌剧是工业文明的文化表现形式,第三次浪潮后产生了信息文明,自此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并驾齐驱,代表工业文明的最高文化的表现形式就是舞台艺术——歌剧。有一种说法,歌剧是人类历史上创作的最奢华的艺术形式。中国歌剧的发展与整体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处在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农业文明共同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工业文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远没有达到世界最高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代表最高文化艺术形式的歌剧艺术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大剧院这些年的艺术实践和呈现给大家的状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很欣喜地看到,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国家大剧院有了今天的局面,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国家大剧院的运作方式、歌剧生产方式与世界最高的剧院水平是相同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歌剧并开始看歌剧、关注歌剧,这是很让人欣喜的。因为只有有了票房才能保证运转,一流的制作和演员才有意义。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我们的努力和付出。《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和《运河谣》都是很好的题材,很好的创作。现在很多地方,比如西安、重庆、内蒙古都在排演新的原创歌剧。每个创作团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如今世界上经常上演的近五十部歌剧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磨砺出来的,所以只有去创作、去演才能成就经典。我们希望这样的付出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