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四十年前上演“破冰之旅” 四十年后老朋友再相会

国交与“费城之声”再续前缘

北京日报


  1973年随费城交响乐团访华演出的美国音乐家们与当时中央乐团的老音乐家们再相聚,两张40年前中外两位音乐家的合影让老朋友们感慨万分。和冠欣/摄

(记者 李红艳)6月6日晚,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上,出现了一支中外“拼盘”乐队,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与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联袂奏响音乐会《世纪交响跨越海洋的握手》,再续中美古典音乐文化40年情缘。

整场音乐会的“前奏”别出心裁,两个乐团的演奏家们全体起立,先后奏响中美两国国歌。中国国歌由“费城之声”率团指挥家唐纳德·尼科斯执棒,美国国歌由国交首席常任指挥李心草执棒,现场观众也全部起立,肃然聆赏这一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新乐章。之后,国交演奏了贝多芬《普罗米修斯的生民》序曲,华彦钧作曲、吴祖强弦乐合奏改编的《二泉映月》和关峡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奠基者》第一乐章。音乐会下半场,“费城之声”奏响《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

两支乐团之间的情缘,始于40年前。

1973年,由指挥大师尤金·奥曼迪带领的费城交响乐团,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上演的第一次演出,实现了美国交响乐来中国演出的“破冰之旅”,费城交响乐团也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个访华演出的美国交响乐团。那次演出历时两周,北京演四场,上海演两场。演出期间,费城交响乐团全体成员曾前往中央乐团(今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前身)观看该团排练。

小提琴演奏家赵昉仍清楚地记得当年那次排练的情况:“李德伦大师指挥我们排练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奥曼迪接着指挥了第二乐章。”他说,当年学音乐时最早知道的世界音乐大师就是奥曼迪,“没想到居然能在他的指挥下演奏音乐,那种激动真的是难以形容的!大师就是大师,水平一流,在他的调教下,乐团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不同的乐团,音色棒极了!”

老中央乐团的演奏家们都记得,那次排练结束后,双方互赠了礼物。中央乐团赠送了琵琶、二胡、笛子、唢呐、中国锣等民族乐器。而美国朋友们回赠了许多当时在北京难以见到的乐谱,以及一套费城交响乐团录制的唱片,都是珍贵的音乐资料。“我了解到,费城交响乐团至今还完好保存着当年送给他们的那面中国锣,这是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两支乐团友谊的见证。”国交相关负责人廖燕茹说。

昨晚音乐会上最别具深意的曲目,当属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还是在当年的那次交流活动中,指挥大师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为美国同行专门演奏了这首曲子。听完之后,奥曼迪大师非常喜欢,当即表示希望得到此曲的总谱,并要列入费城交响乐团音乐会的演出曲目之中。巧合的是,昨天是已故李德伦大师96岁诞辰,故人虽已离去,但动人的旋律仍在诉说着两国音乐家之间永远不变的艺术情缘。

往事重现 令人难忘的“中式热情”

当年随团访华的费城交响乐团成员中,有7位至今仍在团内工作,此番他们再度来到北京,自是倍感兴奋。而更让他们激动的是,这回他们见到了40年前的老朋友—老中央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赵昉和朱工七,以及竖琴演奏家干培雪。

“你还记得我吗?”昨天下午,当7位“老费城”步入北京音乐厅贵宾室时,干培雪老人迎了上去,用英文问费城交响乐团当年的竖琴演奏家马嘉丽塔。伴着一句“Of course(当然)”,老姐俩深深拥抱在了一起,场面温馨至极。

 赵昉、朱工七两位老演奏家也热情地和老朋友们打招呼。赵昉手里拿着两张小小的黑白照片,是他当年与费城交响乐团一位成员在颐和园的合影。大家伙儿纷纷围上来争着瞧。“照片里的那位乐手已经退休了,还好,我们没退,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北京!太奇妙了!”小提琴家哈罗德微笑着说。

中美建交前美国驻华联络处第一负责人布拉特也来到了现场。这位年近八旬的老者,当年曾是“费城之声”破冰之旅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之一。

这回来京,布拉特带来了自己的回忆录,他翻开书中记录当年“费城之声”访华的篇章,动情而缓慢地读了一段细节:“吃午饭时,中央乐团的一位乐手给我们的一位乐手夹菜,这位乐手赶紧说‘一点点就可以’,引来大家一阵笑声……”原来,当时不流行“公筷”,而中国人的好客方式让西方朋友不太习惯。可是,布拉特说,当年正是这段小插曲,让他真切感受到了中国朋友的淳朴、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