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伦兵)《卡门》这部歌剧自诞生以来,它的命运就像这部戏中的故事一样,充满着起伏,最终成为全世界各大歌剧每年都几乎必演的法国歌剧,而歌剧《卡门》与中国观众更是有着不解之缘,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可谓开启了中国歌剧演出新时代。
名导 赞贝罗再导《卡门》
歌剧《卡门》是国家大剧院邀请世界著名导演排演的第一部西洋歌剧。2010年,国家大剧院一下请来了三位世界当红的导演排演《卡门》、《茶花女》和《爱之甘醇》,歌剧《卡门》的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成为这一举措的“先行官”,她导演的《卡门》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赞贝罗说:“《卡门》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早执导过的几部歌剧之一。其中的人物、故事、情感、激情,特别是主人公面临的两难抉择,都在有力地向我们诉说,并为世人所理解和共鸣。每一次在不同的语境中重新审视《卡门》,我都会发现这部杰作永远都属于当代。《卡门》戏剧上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冲突。而这些冲突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更能被大众所理解。男主角堂·何塞挣扎在应尽的职责和内心的欲望之间,两种力量仿佛要把他撕裂。而卡门也深陷于一张网:是追求随心所欲的自由?还是接受这一份爱情?正是这些冲突造就了人物,赋予了他们生命力,同时这些无法和谐共生的力量又最终毁灭了他们。”
在赞贝罗的世界里,观众可以从卡门和何塞的爱情,从卡门的命运中找到自己,“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都认识一个‘堂·何塞’或者‘卡门’,有些人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生活中的‘堂·何塞’或‘卡门’!时至今日,《卡门》依然与我们有着如此可感可知的联系,一如当年诞生之时。”
名家 中外当红歌唱家齐心搭台
厨师烹制好菜一定要有好材料,让赞贝罗拿出最好的歌剧,歌唱家的挑选也非常重要。这一轮演出的《卡门》,国家大剧院请来了众多在国际歌剧院中受欢迎的歌唱家们,其中两位卡门的扮演者都是歌坛佼佼者。约拉娜·伏加索娃是捷克出生的歌唱家,但她已经在米兰斯卡拉剧院和佛罗伦萨五月市政厅歌剧院都演唱过,她曾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等著名乐团有过成功的合作演出,是国际上正在升起的一颗歌剧明星。刚刚在《霍夫曼的故事》中扮演朱丽叶塔的卡拉·德里科夫,被《歌剧杂志》誉为“最惊艳的嗓音,凭借出色的爆发力和清晰的节奏感俘获了观众的心。”他曾在英国皇家歌剧院扮演《浮士德》中的靡菲斯特。卡斯达·斯莫里吉纳斯扮演斗牛士,在波尔多剧院的《唐璜》中饰莱波雷诺,在《兰斯之旅》中饰阿尔瓦罗。他曾在华盛顿国家歌剧院和旧金山歌剧院扮演了《费加罗婚礼》中的费加罗。在柏林国家歌剧院和英国北方歌剧院的《卡门》中出演了斗牛士,并且与柏林爱乐乐团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出了《卡门》,可谓男中音歌唱家中间的高手。
与外国歌唱家同时演出的,也都是中国歌唱家中的佼佼者,他们是扮演堂·何塞的张亚林,扮演米凯拉的周晓琳,扮演斗牛士的张鲁,他们都是中国歌剧界最忙碌的一批人,他们说,他们将在歌剧中不断向外国歌唱家学习,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准。中外歌唱家的高水准演唱将让《卡门》焕发异彩。
回眸 80年代《卡门》在中国连演22场
在1982年之前,中国自己制作演出的世界歌剧经典仅仅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过的《茶花女》、《叶甫盖尼·奥涅金》、《货郎与小姐》和《蝴蝶夫人》等几部作品,1982年在法国艺术家的帮助下,中央歌剧院首演了比才的歌剧《卡门》,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性的关注,因为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和道德习惯还没有像今天那么开放,对于《卡门》这部反映吉卜赛姑娘对爱情自由的追求,社会上的反映是既新鲜又接受起来感到害怕。歌唱家王信纳在回忆当年排《卡门》时说:“回想18年前,应中法文化交流协定,在北京上演这部戏时,很多人认为步子迈得大了一些,所以当时采取了低调处理,没有作宣传,天桥剧场外的橱窗里,也没有摆放剧照。但是,该剧当时在天桥剧场一上演,就受到观众的喜爱,中央歌剧院连续演出了22场,场场爆满。也是因为这部歌剧的成功,中央歌剧院后来又排演了《弄臣》、《驯悍记》和《图兰朵》等世界著名歌剧,在中国打开了歌剧演出的一扇门。”
历史 《卡门》一部席卷全球的歌剧
《卡门》故事原型来自1824年俄国诗人普希金一首叙事诗,名叫《吉卜赛人》。1845年,法国作家梅里美将这个故事改写成中篇小说,并融入了他在西班牙旅行时听到的山贼和斗牛士的传说。1875年3月3日由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的歌剧《卡门》在巴黎歌剧院首演,由于当时人们已经习惯欣赏优雅的意大利式歌剧的优美唱段,于是,这部歌剧的吉卜赛人风格的旋律和它描写的下层社会的烟厂女工的形象,被当时的评论界所指责。当时的评论界认为,这部歌剧塑造的卡门形象展现出一种野性和原始的美,她敢爱敢恨,相信一切由天注定,对于现代文明来说,她是一个异数,是个朝三暮四的“坏女人”,她的感情如同原野上的风暴,能卷走人的理智,摧毁文明人的虚伪。有人甚至指责这部歌剧低俗并有伤风化。三个月后,作曲家比才在争议声中去世。然而不久,这部歌剧又在维也纳重新上演,一反首演时的冷落,在这演出很成功,从此红遍欧美。截止到1904年,仅巴黎一地已上演一千多场。德彪西、夏尔·卡米尔·圣·桑、柴可夫斯基、尼采等均盛赞该剧,勃拉姆斯更是观看了20多场,誉之为普法战争后最伟大的歌剧作品。可惜,这些美誉对于比才来说都来得太晚了。如今,《卡门》是全球歌剧院的保留剧目,在各种歌剧演出榜上长期位列前几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