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学军)12月22日是国家大剧院五周岁生日,每年这一天大剧院都会照例举办“公众开放日”。昨天,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表示,今年的“公众开放日”将升级为“微型艺术节”,届时将有1.6万人齐聚同庆大剧院五周岁生日。同时,他还透露,大剧院舞美基地也将于18日奠基开工。
五台大戏热闹庆生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副院长邓一江、演出部部长李志详、艺术家代表导演任鸣、廖向红和歌唱家王丽达以及两位大剧院乐迷等一起切下了生日蛋糕,感受了生日气氛。谈到今年的院庆,李志祥表示,今年五周岁生日,国家大剧院同时拿出两部全新大戏回馈观众,一部是瓦格纳经典歌剧《罗恩格林》,另一部是吴祖光经典戏剧《风雪夜归人》。《罗恩格林》已经成功上演,12月15日至24日最新制作的话剧《风雪夜归人》也将与观众见面,在戏剧场连演十场。除了这两部新戏,此前曾热演两轮的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也将在12月22日至28日再次开启大幕。与此同时,两台精心策划的音乐会也将是大剧院五周年院庆的“重头戏”。
12月24日、25日,一年一度的“世界歌剧经典音乐会”将如期而至。作为国家大剧院的经典演出品牌之一,今年的两场音乐会共汇集了戴玉强、孙秀苇、张立萍、袁晨野、幺红等20位当红歌唱家,届时,他们将奉献《魔笛》《蝴蝶夫人》《图兰朵》《伊戈尔王》《阿依达》等一系列经典歌剧中的著名咏叹。歌剧Gala落幕之后,钢琴家郎朗也将在12月27日为大剧院五周岁生日献艺。
开放日改叫艺术节
自2008年始,每年的12月22日,也就是其正式开幕运营的日子定为“公众开放日”,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一天,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走进剧院,观看节目、参与活动,分享艺术之美。“今年到大剧院的观众人数至少一万六千人。”
邓一江表示,今年的“公众开放日”更名为“公众开放日艺术节”,不只是名字的变化,而是整体活动的升级。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39场演出、20项艺术活动在1天里集中展示,来自中央和北京的超过15家艺术院团的500多位艺术家在剧院各处与观众零距离接触。
剧院到处是舞台
据介绍,当天,大剧院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无论是在四大剧场、展厅,还是剧院制高点的花瓣厅,抑或是在行进的路程中,观众映入眼帘、回荡耳畔的都是醇美的艺术体验。
到时候,音乐厅、歌剧院、戏剧场、小剧场上、下午各安排两场演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管弦乐团等10多家艺术院团将相继登台演出,还有大剧院歌剧《运河谣》、话剧《风雪夜归人》片段演出,可谓歌、乐、舞、剧、戏全覆盖。
而在大剧院公共空间,或有演员身着《阿依达》士兵服装列队展示,或有演员身着大剧院歌剧服装进行巡游表演;小朋友们也有自己的舞台,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歌剧艺术家丁毅、青年舞蹈艺术家王亚彬等艺术家将携手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等学校带来青少年民乐、歌剧、舞蹈、戏曲演出。
所有观众是主体
在今年的艺术节中,观众不仅将感受500余名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和贴心服务,还将发现艺术家们的别样风采。
花瓣厅的三场“丹青舞台——演艺名人的翰墨之缘”跨界书画笔会,姜昆、蓝天野、濮存昕、郁钧剑等艺术家将跨界展示其“琴棋书画”才艺。西餐厅里,赵汝蘅、陈佐湟、吕嘉、魏春荣、李宏图、陈萨等艺术家将与大剧院特邀的100位观众共享“艺术家午餐”、畅谈艺术,他们还专门为观众准备了助兴节目。在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李光羲、叶佩英等艺术家与大剧院会员一起,同台表演歌剧咏叹调、钢琴四手联弹、戏曲联唱、话剧片段,还有众多文化名人跨界畅谈与高雅艺术的故事。
开放日这天,剧院还策划了“艺术改变生活——国家大剧院院长面对面”系列活动,院长们首次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倾听来自观众的声音,聊聊家常话。剧院藏品首次展出,“大剧院·古典”安卓客户端首发。此外,四大艺术展览也将隆重登场。
开放日免费不免票
“开放日当天免费,但是不免票。”邓一江也特别强调,今年公众开放日除了大剧院邀请的青少年学生、打工子弟等特殊群体,其他所有观众仍和往年一样,实行“提前网络预订”政策,国家大剧院官方网站(www.chncpa.org)将在12月17日-12月20日开通预订通道,参观票订完即止。网络预订成功的公众,可于第二天在大剧院票台取票,公众开放日当天不能取票。
开放日当天,北京电视台将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北京广播网、新浪网、搜狐网等15家网络媒体进行8小时全方位立体直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进行5小时直播及全天跟踪报道。
舞美基地即将奠基
发布会上,邓一江也公布了院庆期间另外一项重要活动,12月18日,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将举行奠基仪式。大剧院舞美基地选址在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占地面积559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9781平方米。
该舞美基地是服务于国家大剧院艺术生产的配套设施,建成后的舞美基地具有集合成排演、舞美设计、布景道具服装制作、舞美艺术交流、仓储、演员住宿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可为国家大剧院的剧目制作和对外交流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更好地发挥国家大剧院作为文化产业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