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学军)国家大剧院成立五年,不但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级的艺术殿堂,而且成为一个极具实力的国际化的艺术生产基地。在剧目制作上,五年来大剧院共制作包括歌剧、京剧、话剧、舞剧等表演形式的剧目28部,其中原创10部。从当初的大团整剧引进到后来的中外合作,直到如今的自主制作经营剧目,国家大剧院成功完成了从学艺到完美出徒的华丽转身,“大剧院制作”已经成为国际歌剧舞台上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学艺《弄臣》 连演三年从无到有
五年间,从联合制作到独立制作,大剧院完成了一个从学徒到师傅的出徒过程。大剧院与意大利帕尔玛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弄臣》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从2009年起,歌剧《弄臣》连续三年在大剧院上演。第一年,《弄臣》首度上演。那时候,大剧院还没有自己的合唱团和乐团,所以帕尔玛歌剧院带来了自己的合唱团和乐团,演员是双方共同邀请的。演出部副部长韦兰芬介绍说:“舞台技术团队也是帕尔玛歌剧院的,我们把帕尔玛歌剧院整个一个航母全部引进来了。”那一年,《弄臣》的艺术质量和效果取得空前的成功。
第二年,《弄臣》再度上演,版本还是那个版本,但是制作的过程却悄然发生着变化。那时候,大剧院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但是合唱团还是帕尔玛歌剧院的。不过,还有一个最大变化,第一年《弄臣》中方工作人员大多是旁观者,而第二年大剧院的舞台技术人员就开始渗透进来和帕尔玛歌剧院的团队开始合作了。“这一年的制作尽管还是以他们为主,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学徒。”
第三年,《弄臣》又一次上演,国家大剧院已经有了自己的乐团和合唱团,尤其要说的是舞台监督、舞台管理等后台人员几乎都是国家大剧院的人了。上一年的“偷师学艺”如今有了丰硕的成果。
“老弄臣”发现惊喜
《弄臣》恐怕是这几年大剧院上演的、现场最为火爆的一部歌剧,特别是连续三年来京的主演、大歌唱家里昂·努奇和女主角演唱的《复仇二重唱》更是令人百听不厌。韦兰芬表示,年逾七旬的努奇三年连续登台,他每一年演出后的兴奋点都不同。前两年,跟他一起工作的团队大多是他的意大利同行。等到了第三年,他吃惊地发现,整个制作团队都换成了大剧院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是他的意大利同行了。
“如果说第一年演出,这位老艺术家被中国观众的热情,特别是中国年轻观众的热情所感染的话,那么第三年他是被国家大剧院这个年轻的、富有激情的制作团队所感染。”最让韦兰芬和她的同事感动的是,努奇在最后一次演出后不但说还会再来,而且是要与大剧院联合制作一部新戏,而不是唱了三遍的《弄臣》。这表达了这位老艺术家对于大剧院的热爱和对这个年轻的制作团队的信任与欣赏。
尝试“自制” 有了自己一套体系
在与帕尔玛歌剧院合作的同时,大剧院在逐渐摸索着自己的体系。“世界各地制作歌剧都有自己的体系,英国皇家歌剧院、帕尔玛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都有自己的不同运作和制作体系。五年之中,通过跟不同的合作方学习,我们已经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大剧院自己的体系。”韦兰芬说,尽管制作流程都大同小异,但是根据中国现状以及大剧院作为一个年轻剧院的条件,建立了一个由主创、主演、乐团、合唱团、舞台技术、排演、制作管理、群众演员8个部分组成的自有体系。
演出部部长李志祥特别强调,在此前中国歌剧制作中,由舞台监督、钢琴COACH、助理指挥、合唱指挥等组成的排演行当在国外每一个剧院都司空见惯地存在着,但是在中国几乎是没有。此外,在中国的艺术院校中也没有舞台监督这个专业。而大剧院则从艺术院校招来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或者与国际上其他大剧院进行合作,向他们学习。目前,这帮年轻人已经成为国内最为专业的舞台监督队伍,尽管他们都还非常年轻。
可同时操控几部戏
说起大剧院的制作团队,最早还得从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第一个“活儿”歌剧《图兰朵》开始,这是大剧院与意大利普契尼节日基金会的联袂之作。演出部部长助理关渤回忆,《图兰朵》在2007年10月大剧院开张之前就启动了,“当时没有现在的制作组,没有成熟的制作流程和制度,在剧目制作和生产方面基本是空白的,一切都得摸索。”《图兰朵》首演定在2008年3月21日,满打满算只有5个月。
那部戏首演之后的2008年5月,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制作组正式成立,当时只有关渤和两个实习生。现如今,制作组已经扩编到了近30人,下设三个项目组,演员管理组、排演组、巡演组,同时还下设一个创作中心。
在大剧院的后台,记者探班的时候,经常会无意间发现,不同的排练厅的门上都贴着不同剧组的标签,一群行色匆匆的年轻人在紧张地忙碌着。五年间,从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在一个联合制作的剧组中用心地当学徒,到如今这个团队可以同时驾轻就熟地操作几部大戏,他们已经具备了国际化剧目生产的“独立作业能力”。
据韦兰芬介绍,目前大剧院的制作团队不但水平进步飞速,而且队伍日益壮大,“我们现在可以同时组建几个团队,事实上,大剧院在制作歌剧的过程中就非常注意建立自己的科学化体系。当你形成一个体系的时候,你就像机器一样,因为是流水线作业,生产的标准是一样的,不论艺术的品位是高或者低,我们的制作流程和质量要求是一样的。”
做成招牌 令外国同行都吃惊
世界著名歌剧院高峰会议暨歌剧论坛至今已经举办了几届,每次世界各大顶级歌剧院的院长、经理、著名制作人、大导演等歌剧制作的幕后高手们都会云集于此。而大剧院也会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大剧院制作”展示给这些同行们。
韦兰芬说:“我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他们很吃惊,国家大剧院有如此蓬勃旺盛的生产力。事实上,大剧院每年6到8部的剧目制作量,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的。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就是,毕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制作水准,跟他们在其他任何一个歌剧院看到的其实没什么两样。此外,他们经常看到的是《西施》、《赵氏孤儿》等我们原创的歌剧作品,同样惊叹于大剧院能够如此致力于中国原创歌剧的制作和推动。在世界上很多剧院,除了经典歌剧作品的制作,对于新的委约作品投入都会有所限制,对此他们很是羡慕。”